夫妻关系也在经历着考验。物理上的分离,让沟通变得隔靴搔痒。电话里,除了孩子和学习,似乎找不到太多共同话题。李建国偶尔会抱怨生意难做,身体劳累,林静这边则是无尽的琐碎和压力。两人的对话常常以相互安慰的“会好的”结束,但挂断电话后,那种无力感却久久不散。
有一次,李建国因为一笔款项未能及时收回,那个月的生活费晚打了几天。林静卡里余额告急,又不好意思向邻居开口,硬是靠着零钱撑了三天。那三天,她失眠了,第一次深刻怀疑这次陪读决定是否正确。如果还在老家,有工作,有完整的家,是否会更从容一些?
除了经济,还有情感上的孤独。白天忙碌时还好,一到夜晚,尤其是子涵睡下后,巨大的空虚感便席卷而来。她怀念以前和同事喝茶聊天的时光,怀念和丈夫一起看电视、散步的日常。在这里,她的一切社交都围绕着“子涵妈妈”这个身份,她作为“林静”本人的部分,正在急剧萎缩。
另一个裂痕,出现在她与儿子之间。子涵进入叛逆期前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他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
“妈,你能不能别老是问东问西的?”
“妈,我自己会整理书包!”
“同学都自己去上学,为什么你一定要接送?”
这些话语像小刀子,轻轻划拉着林静的心。她明白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但付出全部心血却遭到“嫌弃”的感觉,依然让她倍感失落。她与王姐、孙薇倾诉,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烦恼。陪读妈妈们一方面渴望孩子独立,另一方面又无法放手,这种矛盾的心理成了她们共同的痛点。
第四章 那束偶然的光
转折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周末下午。
子涵去上编程课了,林静难得有片刻清闲。她鬼使神差地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家打扫卫生,而是走进了小区附近的一个小公园。秋日的阳光暖暖的,她找了个长椅坐下,看着草地上嬉闹的孩子和散步的老人,内心久违地感到一丝平静。
旁边一位白发老奶奶正在喂鸽子,看到她,友善地笑了笑。闲聊中,林静得知老奶奶姓陈,是退休的大学文学教授。陈奶奶气质优雅,谈吐不凡,她似乎一眼看穿了林静眉宇间的疲惫。
“年轻人,心里有事?”陈奶奶温和地问。
林静一时语塞,积压了太久的情绪找到了一个出口,她模糊地提到了陪读的辛苦和迷茫。
陈奶奶静静地听着,然后说:“孩子,教育不是倾注所有,而是共同成长。你看这些鸽子,你若把食物硬塞到它嘴边,它反而会受惊飞走。你若撒在地上,它自己会来啄食。陪伴和引导,远比包办和控制更重要。”
她顿了顿,指着不远处一棵大树说:“你看那棵树,它努力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你也是一样,首先你要是自己,是一棵独立的树,然后才是母亲。如果你的世界只剩下孩子,那对你们双方都是一种负担。”
这些话,像一束光,骤然照进了林静因困于日常而变得逼仄的内心。她猛然惊醒:是啊,这段时间,她几乎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热爱文学、喜欢记录、有着独立职业和社交圈的女性。她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儿子身上,这种沉重的爱,或许正在成为子涵无法言说的压力,也让她自己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