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迁徙
飞机轰鸣着降落在跑道上,巨大的推背感将林静从昏沉中唤醒。她下意识地收紧手臂,儿子子涵的小脑袋正靠在她肩上,睡得香甜。透过舷窗,一座陌生的、在晨光中铺陈开来的城市映入眼帘——滨海市,她们母子未来几年的“家”。
这是一次精心策划又带着些许仓皇的迁徙。为了儿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摆脱小城那种一眼能看到头的未来,林静和丈夫李建国做出了这个重大决定:由林静辞去老家中学语文老师这份稳定却清闲的工作,全程陪读,直到子涵考上大学。
走出机场,湿热的海风扑面而来,与北方老家干燥凉爽的秋日截然不同。林静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陌生的空气连同未来的不确定性一起压入肺腑。子涵倒是很快兴奋起来,睁大眼睛打量着高楼林立的街景。
“妈,你看那楼真高!我们学校就在那边吗?”
“嗯,不远了。”林静挤出一个笑容,摸了摸儿子的头。十一岁的子涵,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尚不能完全理解这次迁徙对他、对母亲、对整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她们的新家位于学校附近一个颇有名气的“陪读小区”。小区里绿化很好,但密度极高,一栋栋住宅楼像巨大的蜂巢,里面栖居着无数个像她们一样的家庭——母亲加上孩子。电梯里,楼道间,遇到的几乎都是女人和孩子,偶尔有男性出现,多半是周末才出现的“候鸟爸爸”。
租住的公寓不大,两室一厅,被前一位租客保养得还算干净。林静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打扫、归置从老家寄来的行李。当她把一家三口的合影摆在客厅电视柜上时,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照片上,李建国笑得憨厚,一手搂着她,一手高举着子涵。那时,日子虽然平凡,但完整。如今,这个家被空间硬生生扯成了两半。
李建国的电话每晚准时响起,内容大同小异:询问子涵的学习和生活,叮嘱林静注意身体,末了,总是略带愧疚地说:“辛苦你了,静。等子涵考上好大学,咱们就轻松了。”林静总是笑着回应“不辛苦”、“挺好的”,但挂了电话,面对空荡荡的客厅,一种无形的孤独感便会悄然蔓延。
陪读生活,就在这种忙乱、陌生和强装的镇定中,正式拉开了序幕。
第二章 “战友”与“战场”
子涵就读的是一所私立名校,以高升学率和严格管理著称。开学没多久,林静就被拉进了好几个微信群:班级群、年级群、数学培优群、英语打卡群……这些群瞬间成了她生活的“信息中心”和“第二战场”。
每天清晨五点,林静准时起床,准备营养均衡的早餐。六点叫醒子涵,督促他晨读。七点送他至校门口,看着那个背着巨大书包的小小身影汇入人流,她才转身走向附近的菜市场。采购、回家收拾、准备午餐……时间被精确到分秒。中午十一点半,她必须准时出现在校门口,接过子涵沉甸甸的书包,递上温热的饭菜——这是很多陪读妈妈的惯例,为了节省孩子来回奔波的时间。
下午是相对“自由”的时间,但林静丝毫不敢懈怠。她要研究家长群里分享的各种学习资料、政策动向,要对比各家培训班的优劣,要准备晚餐的食材。她的世界,迅速收缩为以儿子学校为圆心,以菜市场和家为半径的小小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