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看似封闭的圈子里,林静很快结识了一批“战友”。
楼下住着一位东北来的王姐,儿子读初三,是陪读妈妈里的“老江湖”。王姐性格泼辣,信息灵通,哪家培训机构换了好老师,哪个老师私下开小灶,她门儿清。她常对林静说:“小林啊,咱当妈的,就得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孩子的前程,可都攥在咱手里呢!”
对门是来自江南的孙薇,女儿和子涵同年级。孙薇原本是上海一家外企的白领,为了女儿的教育毅然辞职。她比林静更显焦虑,总是忧心忡忡:“静静,你说这次数学摸底考,我家婷婷会不会又掉队?我昨晚看她做题,错了好几道基础题,急得我血压都上来了。”
还有一位让林静印象深刻的,是住在顶楼的张太太。她家境优渥,不用为生计发愁,全身心扑在儿子的“素质教育”上。钢琴、围棋、马术、高尔夫……她的朋友圈就是儿子的才艺展示窗。她偶尔会用一种略带优越感的语气对林静说:“林老师,光会读书不行,现在讲究的是全面发展。子涵有没有什么兴趣班?我可以给你介绍好的老师。”
这些妈妈们,背景各异,性格不同,但目标惊人一致:将孩子托举到更高的平台。她们时常聚在一起交流信息,互相打气,但也难免暗中比较。谁的孩子考了第一名,谁的孩子拿了竞赛大奖,都能在妈妈圈里引起一阵微妙的涟漪。林静努力适应着这种氛围,既不想被边缘化,又试图保持一份清醒。她提醒自己,陪读的目的是为了儿子好,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攀比和焦虑中。
真正的“战场”,是孩子的成绩单。第一次月考,子涵的数学考砸了,只有七十多分。看到成绩单的那一刻,林静感觉心跳都漏了一拍。家长群里,老师点名批评了几个成绩下滑严重的学生,其中就有子涵。虽然老师语气委婉,但林静脸上火辣辣的,仿佛是自己犯了错。
那天晚上,她破天荒地对着子涵发了火:“你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题都会错?妈妈辞了工作来这里陪你,不是让你来玩的!”子涵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小声辩解:“老师讲得太快了,我没听懂……”
看到儿子的眼泪,林静的心瞬间软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自责和懊悔。她抱住儿子,声音哽咽:“对不起,妈妈不该凶你。没听懂我们就慢慢学,妈妈陪你一起学。”那一刻,她深切地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期望,不仅压在孩子肩上,也扭曲着她自己的情绪。
第三章 暗流与裂痕
陪读生活看似规律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最大的暗流是经济压力。滨海市消费水平高,房租、学费、生活费、培训班费用,像一座座大山。林静辞职后,家庭收入锐减,全靠李建国一人在老家支撑。他经营着一家小型建材店,生意时好时坏。每次给家里打钱,他都说“够用就好,别省着”,但林静能从他不经意的叹息中感受到压力。
她开始精打细算,以前从不关注的超市打折信息,现在成了她重点研究的对象。她学会了在菜市场收摊前去买便宜的蔬菜,减少了给自己买新衣的频率。这种经济上的拮据,让她心里时常发慌,却又不愿对丈夫明说,怕增加他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