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匹配
那天武汉下了整整一天的雨。
林惋窝在沙发上,披着去年冬天买的灰色毯子,边角起了圈软乎乎的球,贴在脚踝上时暖得有点发痒。店里最后一批客人刚拎着向日葵离开,透明玻璃门上还沾着几片被雨打湿的花瓣,她难得有半刻松懈的时间。雨珠砸在窗玻璃上,顺着纹路往下淌,把窗外的梧桐树影晕成一片模糊的绿,混着洋桔梗淡得发甜的香气飘过来,像有人轻轻碰了下她的手腕。
她随手点开陌陌,一条系统提示跳出来:“有人刚刚看过你的资料。”
点进去是个陌生男人,头像是张像素模糊的猫脸,毛色偏黄,像是路边 stray cat 被随手拍的。介绍栏里只有一行字:“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林惋盯着屏幕怔了一秒——这句话像层磨砂玻璃,看不清是怕受伤的防备,还是无所谓的挑衅。指尖顿了顿,她点了个赞。
几分钟后,对方发来消息:“你挺好看的。”
林惋忍不住弯了弯嘴角。这种开场白她听了不下几十次,连回复的模板都快记熟了。唯一特别的是,他没像其他人那样紧跟着要照片、要微信,更没发过来带着烟酒味的语音,只是安安静静等着,对话框上方的“正在输入”从没亮过第二次。
“谢谢。你头像是你家的猫吗?”她主动敲了行字。
“不是,是我在水电站拍的。”
“水电站?”
“我在西藏,水电厂的。”又一条消息跟着跳出来,“每个月能回武汉几天。”
“多久回来一次?”
“7到9天左右。”
林惋捏着手机的手指顿了顿。她原以为这又是次随手的闲聊,像雨天里溅在裤脚的泥点,转身就能擦掉。可这个男人的回复太特别了——字少、速度慢,却带着种不加掩饰的坦诚,不像其他人那样把“在外地工作”包装成“努力奋斗”的噱头。
“挺辛苦的。”她回。
“嗯,也习惯了。”
他说他叫沈放。聊天断断续续持续了三天,林惋发现他和别的男人最大的不同,不是温柔,也不是会哄人,而是“不越界”。他从不问她的身高体重,不发带暧昧表情的段子,每天只早晚各两条消息:早上是“早,今天武汉降温”,晚上是“刚巡检完,准备休息”。谈不上热络,却也从没冷过场,像两个人在空房间里相对坐着,没人起身打破沉默,也没人急着离开。
某天晚上,林惋抱着暖水袋问:“你不喜欢发朋友圈吗?”
“没什么可发的。”
“那你工作地网络好吗?”
“不太好,手机信号断断续续。”沈放回得慢,隔了五分钟又补了句,“有时候在发电机组旁,信号会完全断了,得爬回宿舍才能发消息。”林惋想象着他站在海拔几千米的地方,身边是震得胸腔发闷的机器轰鸣,手机屏幕亮着“发送中”的转圈图标,忽然觉得那句“习惯了”里藏着不少冷意。
“你会觉得孤独吗?”她又问。
这次他沉默了更久,久到林惋以为信号又断了,才收到一句:“还好。习惯了一个人。”
她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台灯的暖光落在屏幕上,把“习惯”两个字照得格外清楚。林惋从小就懂,有些人不说心事,是因为说了也没人听;有些人说“习惯了”,是因为没人知道他们花了多久才熬成“习惯”。就像她小时候,把画好的画拿给妈妈看,妈妈总皱着眉说“别浪费时间在这些没用的事上”,后来她就再也没主动提过喜欢画画——她和沈放,好像都藏着些没说出口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