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的选修课结束,同学们纷纷离开。顾怀南在沈知遥收拾好东西准备起身时,语气带着技术型人才遇到非技术难题时特有的那种坦诚的困扰,开口说道:“知遥,可能要再麻烦你一下。我们那个建筑设计课的模型,想在文化内涵和意象把握上更扎实一点,我总觉得我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有点不得要领。能不能……再占用你一点宝贵时间,给我们组当个‘特约文化顾问’?”
他用“特约文化顾问”这个略带调侃意味的头衔,既表达了重视,又消解了求助可能带来的尴尬,显得轻松而尊重。
这种带有明确“任务导向”和“价值认可”的邀请,让沈知遥感到非常舒适。这关系清晰、安全,且能满足她与他接触的愿望。
“没问题,”她回答得爽快,“这也是一次让我把理论直观化的好机会,互相学习。”
图书馆一楼的小研讨室,灯光冷白,白板上很快画满了潦草却思路清晰的草图。沈知遥带来的相关文献和打印资料铺了半张桌子。她详细讲解着“漏窗”不同图案,冰裂纹、海棠纹、如意纹的象征意义和审美功能。
顾怀南则在速写本上飞速记录,并不时提出诸如“这种纹样如果用现代材料的镂空板来表现,效果会怎样?”的问题。
沈知遥从文学意象和历史文化角度阐释,顾怀南则从模型材料、空间渗透性和视觉效果角度思考。有时会对一个细节争论,比如关于一块主要观赏石在模型中的最佳观赏角度和体量感,但争论仅限于专业范畴,气氛热烈而纯粹,结束后往往相视一笑,彼此的眼中有对对方专业能力的认可。
沈知遥无比享受这种紧密协作、思维碰撞的过程。这短暂的时光里,他们像一个为了共同目标奋斗的小团队,这种短暂的“共同体”感觉令人迷恋。
但每当讨论间隙,陷入沉默,她看到他完全沉浸在设计草图里,微皱的眉头和专注的眼神,就会立刻提醒自己:他此刻全身心投入的是“项目”本身,是那个即将成型的模型,而非身边这个作为“顾问”的她。
她是重要的工具,却未必是目的。
交模型前夜,建筑系馆的专教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模型胶水、木材和打印纸的特殊气味。已是凌晨三点,四周只剩下他们这个角落还有声响。
沈知遥对着一篇论文摘要,眼睛因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干涩发酸,她下意识地用力揉了揉睛明穴。
这个细微的动作被一旁的顾怀南注意到。他什么也没说,放下手中的切割刀,默默起身走了出去。
过了一会儿,他回来,将一杯用微波炉热好的牛奶轻轻放在她的手边,纸杯外壁凝结着细微的水汽。“喝点热的,缓一缓。”他的语气极其平常,就像说“帮我递一下尺子”一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