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他们的观点,一个偏重意境感受,一个侧重空间逻辑,像来自不同方向的光,交汇在一起,照亮了“虚实相生”更完整的景象。这种共鸣如此真切,让她几乎要产生错觉。

然而,理性立刻介入,像一位冷静的导航员:这只是学术观点上的默契,是思维短暂的共舞,曲终人散后,各自归位。舞台的灯光,从不属于台下的任何人。

铃声响起,教室开始喧闹。沈知遥一边不紧不慢地将钢笔套上笔帽,拉上笔袋拉链,一边侧过身,用一种恰好能让对方听清的、随意自然的语气说:“上次图书馆的事,还没好好谢你。学校门口‘隅角’咖啡的拿铁,算是我聊表谢意?”

她特意用了“聊表谢意”这个略带书面化的词,将动机严格限定在“社交礼仪”和“报答”的框架内,轻松而不显刻意。

顾怀南整理书包的动作有了一瞬间几乎难以察觉的停顿。

或许只有零点几秒,但被沈知遥敏锐地捕捉到了。

随即,他抬起头,笑容温和依旧:“太客气了。不过……好啊,正好我接下来空着。”

他顿了顿,像是为了给这个约定一个更坚实、更“安全”的理由,补充道:“而且,我们小组有个模型作业,想融入园林元素,正好可以听听你的看法,算是取经了。”

她清晰地接收到了那瞬间的迟疑,也完全理解他后面补充的“作业理由”。

这反而让她感到一种安心和清醒。她明白,关系的推进,在这种阶段,需要这样“正当”的、非关情感的台阶。她笑着点头:“互相学习。”

“隅角”咖啡馆隐匿在校门旁的小巷里,门面低调。推开木门,铃铛轻响,暖黄的灯光、浓郁的咖啡香和低回的蓝调音乐瞬间将人包裹。

他们选了靠窗的卡座,老旧木桌上有环形的杯痕。午后的阳光透过格纹窗帘,在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话题从模型构思自然开始,延伸到各自的毕业规划。

顾怀南谈到德国包豪斯学派对现代建筑的影响,语气中带着向往;沈知遥则说起在出版社实习的见闻,以及想策划一套关于城市记忆的书籍。

气氛友好,像任何一对志趣相投、交流顺畅的同学。

沈知遥偶然提到喜欢一位描写日常琐碎中见哲思的日本作家,顾怀南坦言未曾涉猎,但表现出兴趣,拿出手机备忘录记下了名字。顾怀南则说起有时会深夜在寂静的校园里散步,听不同建筑在夜色中的“呼吸”,寻找设计灵感。沈知遥觉得这很“建筑生”,浪漫又古怪。

当话题不经意滑向更私人的领域,沈知遥道:“你平时周末都喜欢做什么?”

顾怀南会巧妙地用一句“大部分时间恐怕都得贡献给绘图板了”轻松带过。

随即自然地将话题引回对方:“你们文学院是不是文艺活动很多?看你的书单就很广。”

这场历时一小时的咖啡之约,于沈知遥而言,像一次成功的社会考察。她收集到了更多关于顾怀南的碎片信息——他的理想、他的喜好、他的习惯。同时,她也更清晰地测绘出了他那堵“温柔壁垒”的精确边界。他礼貌、风趣、善于倾听,但他的世界是一座设计精美的公共庭院,对所有人开放参观,却从不轻易展示其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