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认为这些资料有任何价值,我恳请您给我一个机会,一个能让我凭自己的笔,堂堂正正站在阳光下的机会。
此致, 苏晚”
点击发送的那一刻,苏晚虚脱般地靠在椅子上,冷汗浸透了她的睡衣。她不知道这封邮件会带来什么,可能是又一次失望,也可能是通往未知世界的门票。但无论如何,她抓住了这根蛛丝。这是她在无边黑暗中,看到的唯一一丝微光。
第四章:巴黎序曲——沉默的磨砺
勒菲弗的回信,在苏晚几乎要放弃希望的第36个小时后,静静地躺在了她的邮箱里。没有冗长的客套,没有虚伪的安慰,只有一句简洁有力的话:
“证据确凿。才华不应被埋没,更不应被窃取。巴黎需要真正的声音。如果你有勇气面对最严苛的挑战,请来。机票和初步安排随后附上。”
随信而来的,是一张飞往巴黎的单程经济舱电子机票,和一个位于巴黎郊区、勒菲弗工作室附近的小公寓地址。
苏晚看着屏幕,泪水终于汹涌而出。但这一次,不是绝望,而是一种混杂着巨大委屈、释然和决心的复杂情感。她没有丝毫犹豫。她迅速处理掉所剩无几的行李,退掉了那间承载了太多痛苦回忆的工作室。她没有告诉伯父一家,也没有告诉任何“朋友”。在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里,她像一个幽灵,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飞往巴黎的旅程,漫长而煎熬。经济舱狭窄的座位让她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不适。窗外是翻滚的云海,她却无心欣赏。未来如同这云层一般,迷茫未知。她只知道,她必须离开那个充满背叛的泥沼,去一个能让她呼吸的地方。
抵达戴高乐机场,人潮汹涌,各种语言交织。一个表情严肃、名叫皮埃尔的法国中年男人,举着写有她名字的牌子,用磕磕绊绊的英语确认了她的身份后,便沉默地帮她提起那个寒酸的行李箱,引她坐上一辆老旧的两厢车。一路上,皮埃尔几乎一言不发,只是专注地开车。苏晚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与国内截然不同的建筑和风景,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忐忑。
公寓位于一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奥斯曼式建筑顶层,没有电梯。房间狭小,但干净整洁,有一扇小小的窗户可以望见一片红色的屋顶。皮埃尔放下行李,递给她一串钥匙和一张写有勒菲弗工作室地址、地铁线路以及附近超市地址的纸条,用生硬的英语说了句“明天早上八点,工作室见,不要迟到”,便转身离开了。
巨大的孤独感瞬间包围了苏晚。她坐在冰冷的床沿,听着窗外陌生的异国声响,胃里因饥饿和紧张而阵阵抽搐。她强迫自己振作,拿出所剩不多的欧元,去楼下的小超市买了最基础的食物。
第二天,苏晚提前十五分钟到达勒菲弗工作室门口。那是一座隐藏在玛莱区古老街巷里的、外表毫不不起眼的建筑,但推开沉重的木门,内部却是别有洞天:挑高的空间,裸露的砖墙,巨大的工作台,琳琅满目的面料墙,以及空气中弥漫的布料、染料和创意的气息。
勒菲弗本人比她想象中更加威严。银发一丝不苟,穿着合体的深色工装,眼神锐利如鹰。他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上下打量了她一下,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苏晚?从整理布料到认识每一种线开始。这里没有天才,只有学徒。你的过去我不管,在这里,你唯一的价值体现在你的双手和你的态度上。能留下,再谈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