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8年,地球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70%。公交车上,地铁上,商场里,都能看到大批老年人。婴儿几乎看不到,没多少人愿意生孩子了。
那些光棍则和异性机器人过日子,结婚的人都很少。
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老年人靠福利消费,那么他们的福利从哪来?
于是有个“聪明”的专家发明了手表配对法:因为现在每个人手上都带着多功能手表,可以计时,通话,发讯息,检测身体健康,定位,导航,ai对话等。
所以每天随机会发给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一个配对任务,接到任务后,手表的红灯开始闪,出现一个口令。老人必须在规定时间里找到另外一个和自己手表出现相同口令的老人,说出正确口令,然后手表绿灯亮,两个老人都能继续活下去。
否则,他们都会死,手表会让他们的心脏停止跳动。
江城。
清晨六点,天光灰白,像一块蒙尘的玻璃。地铁站口涌出密密麻麻的人群,却无一个孩童。全是老人。拄拐的、坐轮椅的、步履蹒跚的,像一群缓慢移动的枯树根。他们穿着统一发放的“银龄福利服”,胸前别着编号,手腕上,清一色戴着那块银灰色的多功能智能手表——国家配给的“生命环”。
林伯今年73岁,头发稀疏如秋草,背已驼成一张弓。他站在地铁口,望着对面商场LED屏上跳动的数字:全球老龄率:72.3%。新生儿出生率:0.8‰。 屏幕下方滚动着标语:“节约资源,优化生命。”
他摸了摸左手腕上的“生命环”,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这表能测血压、心跳、血糖,能导航、通话、看新闻,甚至能和AI聊家常。但它最可怕的功能,从三年前开始启用——配对任务。
林伯还记得第一次接到任务时的恐惧。那天他正在社区食堂喝粥,手表突然“滴”一声,红灯急闪,屏幕上跳出一串口令:
“梧桐不语,月照归途。”
同时,语音提示响起:“配对任务启动。目标距离:387米。方向:东南。时限:45分钟。失败后果:生命终止。”
他浑身发抖,粥碗打翻。四周老人纷纷侧目,有人同情,有人冷漠,有人眼中闪过一丝幸灾乐祸——少一个老人,福利预算就多一分。
林伯跌跌撞撞冲出食堂,手表导航显示一个红点在东南方向移动。他穿过三条街,翻过两个地下通道,爬了一座立交桥。那年他刚做完髋关节置换,每一步都像刀割。终于,在一座废弃公园的长椅上,他看见另一个老人,颤抖着举起手腕——口令一模一样。
“梧桐不语,月照归途。”
两人同时念出。
手表绿灯亮起,红灯熄灭。
“配对成功。生命延续。”AI机械音响起。
那一刻,林伯哭了。不是因为活下来,而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人,而是一道需要被“配对”的程序。
如今,这样的任务每月一次,甚至更频繁。政府说这是“动态生命优化机制”,实则是用恐惧维持秩序。老年人靠国家福利活着,而福利来自早已枯竭的税收与机器人生产的微薄盈余。于是,“淘汰机制”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