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现有路径无法达到预期的‘智能’水准,产品上市后缺乏竞争力,那之前所有的投入才是真正的浪费。”苏晴毫不退让,她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几篇顶尖期刊的论文和数据模型,“这是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数据显示,新架构在复杂场景下的理解准确率有显著提升。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进行A/B测试,用数据说话。”
两人各执一词,会议气氛变得紧张。团队其他成员面面相觑,不敢轻易发言。最终,林伟以项目经理的权威强行压下了讨论,决定按原计划继续推进,但同意苏晴可以自行尝试构建新模型作为备选方案。
会议不欢而散。林伟回到工位,感觉太阳穴隐隐作痛。这个苏晴,果然是个“麻烦”。她的能力或许很强,但这种激进的工作风格和直接挑战他权威的方式,让他非常不适。他预感,未来的合作不会太平静。
苏晴同样心情不佳。她看得出林伟是个技术扎实的管理者,但过于保守和固执。技术领域日新月异,固步自封只会被淘汰。她受陈总之托而来,就是要带来突破,而不是墨守成规。
第一次正面交锋,代码的世界里,已然碰撞出了无形的火花。
第二章:冰封下的暗流
接下来的几周,“灵犀”项目组的气氛有些微妙。林伟和苏晴维持着表面上的职业客套,但工作上的分歧时有发生。林伟坚持稳健,关注进度和风险控制;苏晴追求极致,强调技术前瞻性和最终用户体验。两人经常在技术讨论会上争得面红耳赤,虽然都是对事不对人,但难免让团队其他成员感到压力。
赵磊私下对林伟说:“老大,苏博士虽然厉害,但这脾气……也太较真了。你看她把小李子(指算法工程师李明)都快问哭了。”
林伟只能无奈摇头:“做好沟通,按流程走。”他心里也憋着一股劲,决心要用原方案的成果证明自己的正确。
然而,一次意外的线上演示,让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为一家重要潜在客户进行的预演示中,“灵犀”系统在处理一个涉及多轮对话和隐含语义的复杂查询时,出现了明显的理解偏差,甚至给出了可笑的错误回答。客户虽然客气地表示理解,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演示结束,会议室里一片沉寂。林伟的脸色难看至极。这个问题他们之前遇到过,但一直认为是边缘案例,优先级不高。没想到在关键演示中栽了跟头。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用我提到的注意力模型来解决。”苏晴打破了沉默,她的声音平静,没有一丝“我早就说过”的得意,“该模型在处理长距离依赖和语义消歧方面有天然优势。”
林伟看了她一眼,第一次没有立刻反驳。他不得不承认,苏晴是对的。技术上的短板,光靠管理和流程是无法弥补的。
当晚,团队加班复盘。林伟主动找到苏晴:“苏博士,关于你提出的新架构,我想我们需要认真评估一下。能不能麻烦你详细介绍一下实现思路和可能的风险?”
这是林伟第一次在技术问题上表现出妥协和请教的态度。苏晴有些意外,但很快专业地回应:“当然可以。我整理了一些资料,我们可以现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