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当大幕拉开,我看到的不是艺术,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诈骗。导演魏松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掩盖他才华的枯竭,而演员们,则用声嘶力竭的咆哮,来伪装他们内心的空洞。”

我快速地往下浏览,文章很长,洋洋洒洒几千字,他把这部戏从剧本、导演、表演到舞美、灯光、服化道,全都贬得一文不值,每一个环节,他都用了最尖酸的词语。

“魏松的调度,像一个喝醉了的交通警察,胡乱地指挥着一群找不到方向的车辆。”

“女主角虞菲的美貌,是这部戏唯一的看点。但当她开口说台词,这份美就变成了一种酷刑。她的声音,像一把钝刀子,反复切割着观众的耳膜。”

“男主角蒋思源,他不是在表演,他是在朗诵。我严重怀疑,他把提词器藏在了舞台的某个角落。”

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那种足以让当事人气到吐血的蔑视。

“看完了。”小李在我旁边说,“动机很明确了。魏松、虞菲、蒋思源,任何一个人看到这篇文章,都有可能失去理智。柯振声这是把他们往死里得罪。”

我没有说话,手指滑动鼠标,把文章又从头看了一遍。

是很刻薄,很恶毒,但这都是柯振声的风格,他之前的每一篇差评,都差不多是这个调调,这些人,应该早就习惯了,为了这个杀人?似乎还差了点火候。

而且,有一个最大的疑点。

“他为什么要在看戏之前,就写好评论?”我问。

小李愣了一下。“可能……他早就通过内部渠道看过了剧本,或者彩排?他觉得这戏肯定不行,就提前写了?”

“一个对自己声誉如此看重的人,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万一今晚的演出超常发挥,成了经典呢?他这篇预写的评论,不就成了笑话?”

这不符合他那种强迫症式的严谨性格。

我把目光重新投向屏幕。

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这篇评论,读起来很流畅,骂得也很痛快,但我总觉得,这些文字背后,还藏着别的东西。

它太“正常”了,正常得就像一个完美的伪装。

我让技术队的同事把这台电脑带回去,做全面的数据恢复和检查。

然后,我拿起了柯振声书桌上的一个相框。

照片上,是一个年轻的柯振声,他站在一栋还未完工的大楼前,笑得很灿烂。照片的右下角,印着一行小字:

“宏业建筑集团,奠基仪式。”

第六章

回到支队,已经是清晨,天边泛起鱼肚白。

我一夜没睡,但毫无困意,那篇预写的评论,像一根刺,扎在我的脑子里。

技术队的报告很快就出来了,电脑里没有发现其他可疑文件,柯振声的邮件、社交软件,都没有异常,他就是一个生活规律、社交圈子极小的单身男人。

唯一的突破口,还是那篇评论。

我让小李把文章打印出来,A3纸,最大号字体,我把它贴在办公室的白板上。

我盯着那张纸,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这部剧的内核,是建立在一个完全站不住脚的‘地基’上的。所有的情节,都像是为了掩盖这个‘地基’的薄弱,而临时搭建起来的、摇摇欲坠的‘脚手架’。”

“……舞台布景尤其可笑。那些看似宏伟的‘梁柱’,内里早已被蛀空。只要轻轻一推,整个富丽堂皇的‘建筑’就会瞬间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