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秦东默然。这话听着像说家电,细品却像说人——譬如某些企业,账面尚存,实则内里腐朽,只差一声爆响,便轰然倒塌。

戴怡又调出一组模型:社区画像、换新意愿指数、补贴敏感度曲线……繁复如天书。她解释道:“我们不搞‘广撒网’,要‘精准钓鱼’。比如这片老小区,老人多,子女在外,最怕麻烦。我们就上门评估,旧机拆走,新机装好,全程不用他们动手。补贴?直接抵扣,连发票都不用看。”

秦东听得心动,却仍存疑:“可百姓信得过你?如今骗子比推销员还懂‘用户痛点’。”

“所以得有你。”她看他一眼,“苏宁这块招牌,虽不如从前亮,可到底还在。你出面,他们是信一个老熟人;我出面,他们当我是卖课的。”

这话损得恰到好处,损中带情,如旧友互嘲。秦东终于点头:“行,咱们试试。可若数据算错,百姓白等一场,你我可就成了‘以旧骗新’了。”

“那便如你当年填错收据,被财务追三天?”她笑。

“那会儿追的是钱,”他叹,“现在追的是信。”

两人商定,先在南京三处老旧社区试点:草桥巷、虎踞北路12号院、樱驼花园。皆是“老人多、家电老、心肠软”之地,最宜“唤醒”。秦东调来门店骨干,戴怡派出算法工程师与社区运营组,两支队伍会师于卫星店会议室,场面一时滑稽:一边是穿Polo衫、说话带方言的店长,一边是戴黑框眼镜、口吐“API”“闭环”“颗粒度”的年轻人,彼此相望,如见异族。

会议开得艰难。店长老张坚持:“搞什么数据?我在这片三十年,谁家电视几寸,我闭眼都能报!”算法组长小李则坚持:“经验会骗人,数据不会。”秦东居中调停:“数据指方向,老张定细节——咱们既信科学,也信老张。”

散会后,戴怡笑问:“你觉得能成?”

秦东望着窗外暮色:“难说。可人到中年,难得再信什么能成。不如赌一把——就当,替十年前那个填收据的自己,看一眼结局。”

风又起,卷起桌上一页打印图,飘向那台老空调。空调嗡嗡两声,似在回应,又似在抗议。

第四章:第一站,出发

凡事开头,总免不了一番“仪式性混乱”——仿佛天意要人知道,凡革新之举,必先经一番鸡飞狗跳,方显其来之不易。

试点首日清晨,卫星店尚未开门,门口已如临大考。戴怡团队早早架起展台,蓝底白字的“焕新纪”横幅挂得端正如毕业证书,连气球拱门都扎成了齿轮形状,寓意“智能驱动”。几位穿统一马甲的年轻姑娘正反复演练开场词,口型张得极大,仿佛不是在准备宣讲,而是在无声练习如何吞下一整个西瓜。

秦东到时,正撞见老张与一位工程师争执。起因是那工程师要在店门口立一块电子屏,滚动播放“AI换新预测地图”,老张坚决不允:“老百姓见了这‘阿依’,当是来抓他们的!”秦东问:“阿依?”工程师苦笑:“他说AI——‘人工智能’。”秦东抚额,只得调解:“屏可以立,但别写‘AI’,写‘专家推荐’。”老张这才点头:“这还像句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