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马齐备,只待东风。可东风未至,乌云先来。上午十点,天空忽降细雨,如老天爷特意派来考验诚意。气球瘪了半边,像喝醉的探照灯;宣传单页边缘卷起,仿佛集体抗议受潮;最要命的是,那位负责直播的主播姑娘,高跟鞋一滑,险些在湿滑地砖上演一出“焕新未启,人先倒”。
戴怡撑伞而来,见状不惊,只淡淡道:“下雨好,屋里人多。”果然,雨丝如线,竟将附近居民纷纷“钓”入店内。老人避雨,孩童嬉闹,倒让原本冷清的门店,忽然有了市井烟火气。老张灵机一动,搬出几台试用新空调,开至二十六度,暖风一吹,满屋如春。有老太太感叹:“这暖和劲儿,倒像我三十年前头一回见空调。”旁边店员顺势递上宣传单:“阿姨,您家那台,怕是比您还老。”老太太一愣,继而大笑,竟真掏出旧电视收据,说要“跟上时代”。
秦东站在收银台后,默默看着这一切。他忽然想起十年前,自己也曾这般手忙脚乱:传单发错、补贴算漏、客户投诉……那时最怕的,是经理瞪眼;如今最怕的,却是自己忘了当初为何要站在这里。
正出神,戴怡走来,递过一杯热茶,杯身印着新logo,尚未干透,一碰就染了手指。“紧张?”她问。
“不,是恍惚。”他答,“像看着十年前的自己,在演一出改良版的戏。道具高级了,台词文雅了,可演的,还是那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可这一回,”她轻声道,“新的来了,旧的也不白来。”
话音未落,店外传来喧闹。原来几位居民竟自发将旧家电推来,有纸箱包着的老冰箱,有布盖着的旧洗衣机,甚至有人用婴儿车推着一台显像管电视,边走边说:“这电视看我儿子出生,也该退休了。”那神情,竟如送老友远行。
秦东望着这一幕,忽觉荒诞而动人。这哪里是促销?分明是一场集体告解——人们把积年的旧物推出来,不单为换台新电器,更是为换一种轻省的生活,和一个,不必再将就的自己。
第五章:旧家电的回流
世间万物,皆有归期。人会老,情会淡,连最倔强的家电,也终有低头认输的一天。可它们的“退休仪式”,向来潦草得令人心酸——或被收废品的老头三十五十拖走,或蜷缩在阳台角落,任风吹雨淋,锈成一块无名碑。
而这一回,它们竟得了“正名”的机会。
试点第三日,卫星店后巷已排起长队,如同当年抢购彩电的盛况,只不过,这一回人们推来的,是曾被视作“家中重器”的旧物。一台老式双开门冰箱,漆面斑驳如鳄鱼皮,门上还贴着泛黄的福字,被两位中年兄弟小心翼翼抬来,边走边说:“我爸临走前还惦记着它制冷好,可它早就不制冷了,只制冷回忆。”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旧物虽沉默无言,却仿佛自带履历。有位老太太带来一台九十年代的松下录像机,机身上还缠着几圈VHS磁带,她絮絮道:“我老头子攒了三年钱买的,就为录《还珠格格》。后来碟片普及,它就再没开过机——可我不舍得扔,总觉得哪天他还会回来要看。”店员登记时,她忽然问:“这机器还能用吗?”不等回答,又自语:“不能用也好,留着,也算他还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