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幕:商周博弈的百年积势(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1047年)
1. 周人的崛起:从西陲小邦到方伯之主
周人的先祖可追溯至后稷,《史记·周本纪》记载其“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以农业立身于渭水流域。夏商之际,周人因战乱多次迁徙,至公刘时期定居豳地(今陕西旬邑),“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农业与手工业初步发展。古公亶父时期,为避薰育部落侵扰,率族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东北),此地“沃野千里,宜于农桑”,周人在此“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正式开启定居农耕文明,定国号为“周”。
古公亶父确立了“以农为本”的发展战略,其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为让位于三弟季历(周文王之父),避居江南建立吴国,传为佳话。季历继位后,积极拓展势力,“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同时与商王朝建立联系,迎娶商王武乙之女太任,以联姻巩固政治地位。季历曾奉商王之命讨伐西落鬼戎、余无之戎等部落,“克之”后获商王册封为“牧师”(西部诸侯之长),周人势力逐渐渗透至晋南地区。但商王文丁对周人的崛起心存忌惮,最终以“封赏”为名召季历入朝,将其囚禁至死,商周矛盾初现裂痕。
季历之子姬昌(周文王)继位后,隐忍蓄力,开启周人发展的关键阶段。他“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广纳天下人才,姜子牙、闳夭、散宜生等贤士纷纷归附。在治理上,姬昌推行“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的政策,减轻民众负担,促进生产发展,周原地区出土的甲骨文中“受年”“大熟”等卜辞频繁出现,印证了当时农业的繁荣。军事上,姬昌采取“先西后东”策略,先平定犬戎、密须等西陲部落,解除后顾之忧,再东渡黄河,攻克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商王朝的战略要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成为实力远超其他诸侯的“方伯”。
2. 商王朝的衰落:盛极而衰的内外危机
商王朝自汤灭夏后,经数百年发展至武丁时期达到鼎盛,其疆域“东到海滨,西达陕西西部,南抵长江流域,北至河北北部”,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商王通过“内服外服”制度治理国家:内服为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设百官管理;外服为诸侯、方国管辖区域,诸侯需向商王纳贡、服役、从军。但这种制度缺乏严格的中央集权,方国拥有较大自主权,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隐患。
商王武丁之后,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祖甲时期推行“周祭”制度,虽规范了祭祀礼仪,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廪辛、康丁时期,对羌方、土方等部落的战争屡战不胜,军事优势渐失;帝乙、帝辛(纣王)时期,内外危机全面爆发。外部,东夷部落(今山东、江苏一带)频繁叛乱,商王朝被迫长期派兵征伐,“纣克东夷而陨其身”,长期的战争导致国力空虚,兵力分散。1976年出土的殷墟妇好墓中,虽仍有大量精美青铜器、玉器出土,但晚商时期的青铜器在工艺上已显粗糙,反映出资源消耗与技术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