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之下
秦岭东段的牛背梁在暮色中显露出青灰色轮廓,山月如银盘悬于天际时,朱家湾村的灯火已次第亮起。这个总面积 126 平方公里的村落,既是商洛市地域面积最大的村,也是距离西安最近的陕南村落,生态资源富集的优势让它先后获得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 30 多项荣誉
1
。但在林秋月眼中,这些光环更像一层需要穿透的薄雾 —— 她带着改良扎染技艺的创业计划回到这里时,看到的不仅是绿水青山,还有传统与创新之间那道无形的沟壑。
林秋月:蓝白之间的困境
"这靛蓝要发酵七天,多一刻少一时都不成。" 王德顺将手里的桑皮纸灯笼浸入染缸,蓝黑色的液体在灯笼骨架上漫开,形成深浅不一的冰裂纹。这位高中时的物理课代表,如今是村里最固执的老染匠,也是林秋月创业路上最棘手的阻碍者。当林秋月拿出温度传感器和 pH 试纸时,王德顺的旱烟杆在青石板上磕出火星:"去年你王伯引进的智能养蚕设备,说是能让蚕茧增产三成,结果呢?"
他指的是 2023 年石泉县推广的 "智慧养蚕" 项目 —— 当地农户投入 5 万至 8 万元引进的智能温控设备,因山区电压不稳频繁停机,蚕室温度骤升骤降导致蚕蛹大量死亡。县农业农村局事后统计显示,该项目在海拔 800 米以上区域的失败率高达 67%,王德顺正是受害者之一,他至今还欠着信用社 3 万元设备贷款
2
。"你们这些城里回来的娃娃,总觉得老手艺不如新机器。" 王德顺的手指划过染缸边缘结出的白霜,"扎染的魂在手上的力道,不在屏幕上的数字。"
林秋月的扎染培训班设在村委会闲置的仓库里,十二张长条桌旁坐着村里的留守妇女。她们的手指因常年劳作布满老茧,穿针引线时却异常灵活 —— 这是林秋月从朱家湾村 "生态价值转化" 经验中获得的启示:既然能端起 "生态碗"、吃上 "旅游饭",为何不能让传统技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
?她设计的 "山月" 系列扎染,将秦岭的云雾、溪流图案融入传统蓝白纹样,样品册上标注着 "非遗手作"" 文创产品 " 等标签。
但现实很快给了她教训。县文旅局考察团突然到访那天,仓库里挂着的二十件样品有六件出现了褪色不均的问题。王德顺蹲在地上,用指甲刮下一块泛白的布料:"水温差两度,靛蓝就抓不住布。" 林秋月看着考察团成员在记录册上写下 "工艺稳定性不足",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山里的事,急不得。"
阿依:画纸上的灯火
阿依的铅笔在画纸上顿了顿,银色的月亮旁边,她用黄色蜡笔涂了一团模糊的光晕。"假的!" 后排男生抢过她的笔记本,"城里的灯才不是这样,像个烂南瓜。" 哄笑声中,画纸被撕成两半,山月的银灰与灯火的暖黄在尘埃里飘落。
这个十岁的彝族女孩,是全国 902 万留守儿童中的一个。她的父亲在东莞的电子厂打工时被机器轧伤了手,赔偿款迟迟没到,母亲因此和奶奶吵了三个月。"你爸就是被你们山里人骗了!" 电话里母亲的声音尖锐,阿依听不懂 "工伤认定"" 劳动仲裁 " 这些词,只知道父亲再也不能把她举过头顶摘核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