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张老师走进教室时,关节炎让她的右腿在门槛上绊了一下。这位在村小教了二十三年书的老师,办公桌抽屉里总放着布洛芬。她捡起地上的画纸碎片,拼出那个歪歪扭扭的月亮:"阿依画的是火把节的月亮,对不对?" 女孩点点头,眼泪砸在拼好的画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张老师的关节炎是老毛病了。二十年前她刚分配到村小时,教室地面还是泥土地,冬天结冰时她摔过一跤,落下病根。现在村里通了水泥路,教室也铺上了瓷砖,但每到阴雨天,膝盖还是会肿得像馒头。她常对林秋月说:"这些孩子的心,比我的膝盖还怕凉。" 上个月,邻村有个留守儿童在山里采蘑菇时迷路,搜救队找了两天才在溶洞里发现他 —— 后来林秋月才知道,全国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率是城市儿童的 2.7 倍,夺卡村那种 "方圆 500 米内仅有 4 户人家" 的环境,藏着多少看不见的危险
4
3
。
那天放学后,阿依在供销社门口看到林秋月蹲在地上哭。女人面前散落着扎染布料,像一片被暴雨打蔫的蓝草。阿依想起书包里的零花钱 —— 奶奶给她买橡皮的五块钱,她攥在手里,跑到村口的小卖部换了两包靛蓝粉末。
"给你。" 她把纸包递过去,林秋月抬起头,看见女孩脏兮兮的手指上沾着黄色蜡笔的痕迹。山月升起来了,银灰色的光落在两人之间的纸包上,像一层薄薄的霜。
火把节:银灰与暖黄的相遇
火把节这天,朱家湾村的广场上堆起了九层的松木。彝族妇女穿着百褶裙,裙摆上的日月纹刺绣随着舞步晃动,银饰碰撞声清脆如铃。林秋月站在人群外,看着王德顺的孙女穿着一件扎染坎肩 —— 那是培训班学员用她设计的 "山月" 纹样做的,蓝白相间的云雾里,藏着用银线绣的星星。
"好看吗?" 王德顺不知何时站在她身边,手里拿着一个扎染灯笼,灯芯点燃后,暖黄色的光透过布料上的月亮图案,在地上投出晃动的月影。"我老婆子说,这图案像极了年轻时她娘家山上的月亮。" 他粗糙的手掌摩挲着灯笼骨架,"那天我不该说那些话。"
林秋月摇摇头,目光被广场中央的孩子们吸引。阿依举着一支小火把,和张老师手拉手转圈。老师的关节炎似乎好了些,脚步虽然慢,却很稳。女孩的火把突然歪了一下,火星溅到她的袖口 —— 那里别着一块小小的扎染手帕,是林秋月昨天送给她的,上面印着用蜡笔风格画的灯火。
那一刻,林秋月突然明白了朱家湾村成功的真正原因。不是冰冷的 "生态价值转化" 术语,也不是花哨的 "文创产品" 标签,而是那些藏在老手艺里的温度 —— 就像王德顺说的 "手上的力道",像阿依画纸上的暖黄灯火,像张老师忍着疼痛也要牵着孩子的手。她掏出手机,给县文旅局发了条信息:"我们想做一批火把节主题的扎染服饰,用彝族刺绣工艺,每件都由留守儿童和奶奶共同完成。"
山月升到中天时,九层松木被点燃,火焰窜起三丈高。火光中,林秋月看见阿依的画纸碎片被人捡了起来,有个扎着蓝布头巾的妇女正用针线把它们缝在一块扎染布上。银灰的月亮与暖黄的灯火在布面上重逢,像一个迟到了太久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