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一直在等的那个人,在第三天晚上,终于出现了。
舒云帆给我那条爵士乐酒吧的朋友圈,点了一个赞。
我的心脏猛地一跳。这还是两年来,她第一次主动为我的朋友圈点赞。
紧接着,她的私信就来了:“图片.jpg。这家酒吧我也很喜欢,没想到你也听爵士?”
我点开图片,是她之前在同一家酒吧拍的照片。
陆泽远说,这叫“兴趣声明”,是目标开始对你产生好奇,试图寻找共同点的信号。
我按照他教的,没有立刻回复。等了快一个小时,才回了一句:“偶尔去坐坐,那里的氛围不错。”
克制,疏离,但又没有完全关闭对话的窗口。
舒云帆几乎是秒回:“是啊是啊,他们的调酒师也很厉害。你下次去可以试试他们的‘午夜飞行’。”
她开始主动提供话题了。
我笑了笑,回道:“好,有机会的话。”
然后,我便不再回复。我知道,此刻的她,一定正握着手机,等待着我的下文。这种等待的滋味,我尝了两年,现在,轮到她了。
从那天起,我们的位置仿佛悄然发生了对调。她开始时不时地找我聊天,分享她的生活,试探我的近况。而我,则严格遵守陆泽远制定的“聊天三原则”:不主动,不秒回,不话多。
每一次,都在她兴致最高的时候,主动切断话题。
“不聊了,我要去健身了。”
“下次再说吧,朋友约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