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那姑娘犹豫了一下,还是掏钱买了。开张了。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我的摊子前渐渐围了不少人。我嘴甜,会夸人,手脚也麻利。电子表我当场测试,保证亮灯走字;手帕展示绣花细节;头花更是可以根据顾客的发型现场微调。

一晚上下来,嗓子快冒烟,腰也酸得直不起来。但数数手里的毛票和硬币,净赚了十五块八!相当于原主端三天盘子的工资。

收摊的时候,旁边卖炒粉的大姐凑过来:“妹子,第一天来?生意不错啊,脑子活络。”

我笑笑:“大姐过奖了,混口饭吃。”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我白天在家加工货品,应付着家里的低气压——林小雨被父母看管起来,我和她基本不说话,父母对我也透着古怪的沉默。晚上,我就雷打不动地去夜市摆摊。

我不断更新货品:天气转凉,我就进些毛线织的帽子和围巾;发现年轻人喜欢流行歌曲,我就捣鼓着卖些翻录的磁带(注意避开版权风险);我还搞起了“买两件打九折”、“满五元送一根头绳”的小促销。

资金慢慢积累起来,我租了个固定摊位,进了更多种类的货品。我还敏锐地发现,夜市上缺个能快速填饱肚子又便宜的吃食。于是,我分出一部分精力,支了个小炉子,卖起了茶叶蛋和煮玉米。茶叶蛋用香料精心熬煮,玉米挑选颗粒饱满的,价格实惠,很快成了夜市上的抢手货。

钱匣子越来越满。我给自己换了双结实的鞋,买了件御寒的棉外套,但大部分钱,我都小心翼翼地藏好。这是我将来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我翻身的本钱。

期间,我听隔壁摊主闲聊,说起张强最近好像“发了财”,在拉人投钱做什么“大项目”,利息给得很高。我心里冷笑,知道他的末日快到了。

关于录取通知书,我偷偷去了趟教育局招生办。工作人员看着我一信封的碎片,直摇头,说从来没办过补办。我忍着焦急,一遍遍说明情况,几乎磨破了嘴皮子,最后甚至掉了眼泪——半是真委屈半是表演。也许是我看起来实在太惨,又或许是“大学录取通知书”在这个年代分量太重,终于有个老同志心软了,说帮我问问上级。我千恩万谢地留下联系方式,心里却知道不能把希望全押在这上面。

我记得书中提过,今年有几所顶尖大学有面向特殊人才的特招考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