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旧箱里的“未来邮戳”
林未蹲在老房子阁楼的灰尘里,第三遍打喷嚏时,指尖终于触到木箱底那叠硬挺的牛皮纸。
是爷爷林建国的遗物。
上个月奶奶走后,这栋民国时期的老洋房就剩她一个人收拾。父母在她读大学时车祸走了,爷爷走得更早,她对这位“建国时期的工程师”的印象,只停留在奶奶反复讲的“你爷爷当年修桥,三年没回家”,以及客厅墙上挂着的、泛黄的黑白照片——穿中山装的男人站在石拱桥下,笑得露出两颗虎牙,胸前别着的“先进工作者”徽章亮得刺眼。
木箱打开时,一股混合着樟脑和旧纸张的味道涌出来。里面除了爷爷的工作笔记、褪色的粮票,还有个用红绳系着的信封,正面没写收信人,只在角落盖了个模糊的邮戳,日期栏里的数字歪歪扭扭:“2024.09.28”。
林未愣了。
今天是2024年9月28日。
爷爷1998年就走了,怎么会有盖着“今天日期”的信封?
她拆开信封,里面是张泛黄的信纸,钢笔字力透纸背,带着点潦草的急切:“未知的朋友:若你收到这封信,麻烦告诉我,1965年冬,我在清溪河修的那座石桥,还在吗?还有……苏秀(奶奶的名字)后来,身体好不好?”
落款是“林建国,1965.12.03”。
穿越时空的信?林未第一反应是恶作剧——可信纸边缘的磨损、墨水的氧化痕迹,都不是现代能仿出来的。她翻出爷爷的工作笔记,比对字迹,连“苏”字右边的点画偏长这个细节,都分毫不差。
阁楼的窗没关,秋风卷着落叶飘进来,落在信纸上。林未盯着“苏秀后来好不好”那行字,突然想起奶奶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你爷爷走那年,总说有件事没跟我交代,可我到死都没猜出来是什么。”
鬼使神差地,她找出爷爷当年用的英雄牌钢笔,在同款牛皮纸上写下回信:“林建国先生:你修的清溪石桥还在,去年政府刚翻新过,碑上刻着你的名字。苏秀奶奶很好,她活到89岁,走的时候很安详。另外,我是你的孙女,林未。”
写完她才觉得荒唐——寄给谁?寄到1965年吗?
可当她看到木箱里那枚爷爷留下的、锈迹斑斑的“清溪桥工程纪念章”时,还是起身去了巷口的邮局。柜台阿姨看着她递过去的信封,笑着摇头:“姑娘,没地址怎么寄?”
“就按这个邮戳上的日期,寄到1965年12月3日的清溪桥工程队。”林未说得自己都脸红。
阿姨挑眉,以为是年轻人的创意信,还是盖了邮戳:“寄不了过去,就当留个纪念吧。”
林未抱着信回了家,把它和爷爷的信封一起放进木箱。夜里她做了个梦,梦见1965年的雪落在清溪河上,穿棉袄的爷爷蹲在桥墩旁,手里攥着封信,抬头朝她笑。
2 来自1965的回信
三天后的清晨,林未被快递电话吵醒。
“林未女士,有你的挂号信,地址是……清溪桥工程队?”快递员的声音透着疑惑。
林未趿着拖鞋冲下楼,看到快递袋上的地址栏写着“2024年,林未收”,寄信人是“清溪桥工程队,林建国”,邮戳日期赫然是“1965.12.10”——距离她寄信,刚好过去七天。
她手抖着拆开,里面的信纸还是泛黄的,钢笔字比上次更急:“未未孙女:真的是你!收到信时我正在和工友拌水泥,差点把铁锨扔了!你说桥还在,秀儿过得好,我这心总算落地了。对了,2024年的桥,走上去还稳吗?你奶奶有没有跟你说过,我当年为了赶工期,在桥墩里加了两层钢筋?还有,你现在多大了?工作累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