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信的末尾画了个歪歪扭扭的桥,旁边写着“给未未看的清溪桥”。

林未坐在楼梯上哭了。

她终于相信,爷爷真的能收到她的信。那些奶奶没说过的细节——比如桥墩加钢筋,她后来查爷爷的工程笔记,果然有记载;而奶奶晚年总说“你爷爷是个死心眼,修桥比命还重要”,原来背后是这样的牵挂。

她立刻回信,写了满满三页:“爷爷,桥特别稳,我上周还去走了,有小朋友在上面跳皮筋。我28岁了,是个室内设计师,就是总加班,不过我会按时吃饭,像奶奶叮嘱的那样。对了,奶奶说你当年走的时候,床头放着一张没寄出去的给她的信,你是不是有话没跟她说?”

这次她没去邮局,直接把信放进阁楼的木箱——既然第一次是邮局寄的,第二次是快递送的,或许这木箱就是时空的“邮筒”。

果然,七天后,回信准时到了。

爷爷的信里带着点不好意思:“那封没寄的信,是想跟你奶奶说,当年我修桥时得了胸膜炎,怕她担心没说,后来好了也忘了提。没想到走得急,没来得及告诉她。未未,你能不能帮我跟她说一声,我没骗她,就是怕她哭。”

林未攥着信去了奶奶的墓地,把爷爷的话念给墓碑上的黑白照片听。风掠过墓碑,像是奶奶轻轻的回应。

从墓地回来,她开始翻爷爷的工作笔记。1965年12月的那几页,除了工程进度,还多了几行小字:“未未说秀儿活到89岁,好。今天给桥加了第三层钢筋,让未未以后走得更稳。”

林未突然意识到——爷爷在改变过去。

原笔记里,清溪桥只加了两层钢筋。可现在,爷爷加了三层。

她赶紧去查清溪桥的资料,网上的介绍还是“1966年建成,桥墩采用双层钢筋结构”,没提第三层。她松了口气,或许爷爷的小改动,还没影响到现在。

可当晚,她翻家里的老相册时,发现一张照片变了——原本奶奶抱着幼年爸爸站在桥边的照片,背景里的桥栏杆,多了一道爷爷笔记里提过的“防滑纹”。

林未的心猛地提了起来。

时空,好像真的在因为那些信,悄悄改变。

3 失控的“蝴蝶纹”

爷爷的第五封信,是带着焦虑来的。

“未未,出事了。”信纸边缘被揉得发皱,“我加了第三层钢筋后,桥的承重比预期好,但工期慢了半个月。队长说要赶在春节前通车,让我们加班。昨天小王(工友)在搭脚手架时摔了下来,按道理……他应该没事吧?你查一下,1966年1月,清溪桥工程队是不是有个叫王建军的,摔断了腿?”

林未的心沉了。

她立刻去查当地的文史资料,在《清溪镇志》里找到一段记载:“1966年1月12日,清溪桥工程队工人王建军,因脚手架松动坠落,左腿骨折,次年退休。”

原来历史里,王建军是摔断腿的。

爷爷肯定是知道了这段历史,怕自己改了工期,让王建军的事故提前或变严重。

林未连夜写信:“爷爷,王建军爷爷后来没事,就是腿留了点后遗症,退休后开了个小卖部,活到78岁。你别担心,按原计划来就好,别为了改结果乱了阵脚。”

她特意在信里加了句:“爷爷,别试图改变任何事,你的每一个小改动,我这里都会有变化。昨天我家的老座钟,突然快了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