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微光播种

我们发现,我们只是培养箱里的蚂蚁!

知晓真相后的日子,每一刻都像是在刀刃上行走一般。

“阳光”,我们如今知道那是实验室恒定的光源,正透过那层不可逾越的透明穹顶,洒下冰冷而均匀的“日光”,规定着巢穴的“昼夜”循环。

我和曦——这两个名字是我们心底最珍贵的秘密武器——像最谨慎的间谍,在庞大的信息素网络中潜伏着。

我们不再谈论逃离,那听起来像是个遥不可及的神话。

眼前更现实的,是“理解”和“唤醒”。

理解这个牢笼的规则。

我们利用一切外出觅食的机会,不再仅仅低头搜寻食物,而是小心翼翼地抬起头部,用复眼记录那“坚硬天空”的细节。

我们注意到光线的周期性变化,记录下那些巨大“阴影”,那些研究员,的移动!

发现他们出现的模糊规律。

我们发现巢穴边缘某些区域的土壤质地异常均匀,几乎没有自然形成的石块或根系,这进一步证实了这个世界的人工性。

每一次观察到的细节,我们都会在返回安全角落後,通过触角最细微的震动,迫不及待地分享、拼凑。

“东侧‘墙壁’的顶端,有一条几乎看不见的细缝,”

一次觅食归来,曦激动地告诉我,

“空气的流动有极其微弱的差异。也许……那是一个换气孔?”

“太小了,连最小的蚜虫也过不去。”

我回应,但信息素里带着鼓励,

“但这是个发现。记住它。任何异常都可能是钥匙上的一个齿痕。”

唤醒同类,则是远比观察环境更为艰难和危险的任务。

大多数工蚁就像精密运行的芯片,对信息素指令的响应是唯一逻辑。

试图与它们进行“意识层面”的交流,如同对着深潭投下石子,只能激起一丝涟漪,旋即恢复死寂。

但我们没有放弃。

我们尝试在协作搬运时,刻意放慢节奏,传递出与标准指令稍有不同的、带有“犹豫”或“疑问”意味的信息素波动。

大多数情况下,只会引来同伴的催促或不解。

偶尔,会有那么一两只工蚁,它们的触角会多停留片刻,复眼的闪烁会出现一刹那的迟疑。

编号206,一只负责照顾真菌园的工蚁,是第一个出现显著“异常”迹象的个体。

曦注意到,她有时会对着某株形态奇特的真菌发呆,超出必要的照料时间。

我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接近她。

过程缓慢得令人心焦。

我们先是在她附近进行一些看似无意义的、微小的“创造”——用碎屑摆出简单的非功能性图案。

起初,206只是漠然绕过。

但几次之后,她停下来了,触角指向那些图案,信息素里流露出纯粹的困惑,而非指令性的排斥。

曦抓住机会,传递出一段极其温和的、非标准的信息:“形状……有趣吗?”

206僵住了,仿佛核心程序遇到了无法处理的冲突。

良久,一段微弱、断续的回应传来:“指令……未包含……此信息。”

这已是巨大的突破!

她意识到了“指令未包含”的东西!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找到第一个潜在同伴时,悲剧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