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江南水乡的深秋时节,王德明老爷府中书房内烛火摇曳。这位曾经叱咤商界的富商,如今年过花甲,却为一句佛经开头而彻夜难眠。

桌案上摊开的《心经》泛着淡黄,"观自在菩萨"五个字仿佛有着神秘的力量,让他越看越觉得其中藏着什么秘密。多年来,王德明自认为对佛法颇有心得,可这"观自在"三字的真意,却始终如雾里看花。

直到那位神秘高僧的到来,一语道破天机,才让他恍然大悟——原来九成的人都理解错了这句经文的真正含义。

夜色如墨,王德明独坐在书房中,手中轻抚着那本已经翻烂了边角的《心经》。烛光在他饱经风霜的脸庞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那双曾经精明锐利的眼睛,如今满含着困惑与求知的渴望。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王德明轻声念诵着这熟悉的经文,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这句他已经念了无数遍的经文,今夜却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迷惘。

王德明出身贫寒,年轻时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从一个小小的布匹商贩,逐步发展成为江南一带有名的富商。他的商号"德明堂"遍布大江南北,手下伙计上千人,家财万贯。然而,随着年岁渐长,尤其是在三年前夫人病逝后,王德明对于世间的名利逐渐看淡,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佛法的研习中。

这些年来,王德明广读佛经,结交高僧,在当地佛教界也算是小有名气的居士。然而,越是深入研习,他越是感到佛法的博大精深,也越是对某些看似简单的经文产生深深的疑惑。特别是这《心经》开头的"观自在菩萨",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王德明放下经书,起身走到窗前。秋风瑟瑟,院中的桂花早已凋零,只留下光秃秃的枝丫在月光下摇摆。他不禁想起了三个月前发生的那件事情。

那日,王德明在城中的大慈寺中与方丈净慧大师探讨佛法。当谈到《心经》时,王德明忍不住问道:"方丈,这'观自在菩萨'中的'观自在',弟子总觉得理解不够透彻。按照弟子的理解,应该是观世音菩萨能够自在地观察众生苦难,因此称为'观自在'。不知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净慧方丈听后,微微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德明居士,你这样理解,倒也说得通,但恐怕还是差了一层意思。不过,这'观自在'三字的真正含义,确实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王德明追问道:"那请方丈开示,这'观自在'究竟应当如何理解?"

净慧方丈沉默了良久,最后说道:"德明居士,实不相瞒,贫僧对这'观自在'三字的理解,也未必就是正确的。佛法深奥,一字之差,境界便相去甚远。贫僧听说,在西域有一位得道高僧,对《心经》的理解极为深刻,若是有缘相见,或许能为居士解惑。"

从那以后,王德明便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翻遍了各种注疏和解释,咨询了许多高僧大德,得到的答案却都不尽相同。有人说"观自在"是指观世音菩萨能够自在地观察;有人说是指菩萨本身处于自在的状态;还有人说是指通过观察而达到自在的境界。每一种解释似乎都有道理,却又都让王德明感到不够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