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就是观察自己?"王德明问道。
"观察自己,但不是观察自己的身体,也不是观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是要观察到那个能够观察的本体,也就是我们的真心。"慧觉大师解释道,"当你能够真正'观自'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个真正的'自',本来就'在'那里,从来没有离开过,从来没有生灭过。"
王德明听得云里雾里:"大师,您说的这个'自',和平常我们说的'自己'有什么不同?"
"差别可大了。"慧觉大师说道,"平常我们说的'自己',往往指的是这个身体,或者是我们的思想、情感、经历等等。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真正的'自',是那个能够觉察到身体、思想、情感的觉性本身。"
说到这里,慧觉大师停顿了一下,看王德明似乎还是不太理解,便继续说道:"居士可以这样体验一下:现在你在思考贫僧刚才说的话,对吧?那么,是谁在觉察到你在思考这件事?"
王德明下意识地想要回答"是我",但话到嘴边又停住了。他忽然意识到,确实有一个"什么"在觉察着他的思考过程,但这个"什么"似乎不等同于他平常认为的"我"。
"大师,您的意思是,有一个更深层的'自'在觉察着我们的一切活动?"王德明试探性地问道。
"正是如此。"慧觉大师点头道,"这个更深层的'自',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我们的真心。而'观自在菩萨'中的'观自,在',就是指菩萨能够观察到这个真正的'自',并且安住在这个真正的'自'中。"
王德明感到自己仿佛触碰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但又觉得还不够清晰:"那么大师,这和通常理解的'观自在'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呢?"
慧觉大师微微一笑:"区别可大了。通常的理解,把'观自在'看作是菩萨的一种能力或状态,认为菩萨能够自在地观察众生的苦难。这种理解虽然不错,但还是停留在二元对立的层面上,还有观者和被观者的分别。"
"而'观自,在'的理解则不同,"慧觉大师继续说道,"这里没有观者和被观者的分别,因为观察的主体和对象都是同一个'自'。菩萨观察到了这个真正的'自',并且安住在其中,这就是'观自,在'的真正含义。"
王德明听得入神,但还是有些疑惑:"大师,按您这样说,那'观世音'这个名号又该如何理解呢?"
"'观世音'和'观自在'其实是一体两面。"慧觉大师解释道,"'观世音'是从利他的角度说的,菩萨观察世间众生的痛苦呼声,给予救度;'观自在'是从自利的角度说的,菩萨观察到了自己的真心本性,获得了究竟的自在。但实际上,这两者并无分别,因为当你真正'观自,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和众生本无分别,救度众生和成就自己本来就是同一件事。"
这番话让王德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感到慧觉大师所说的道理,似乎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但这扇门内的风景,还需要他自己去探索和体验。
"大师,"王德明诚恳地说道,"您说的这些道理,弟子虽然在理解上觉得很有道理,但在体验上还是很模糊。不知道该如何才能真正体验到这个'观自,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