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驾驶着汽车,驶下高速公路,“平新城”的巨大路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眼前不再是记忆中山路十八弯的闭塞景象,取而代之的是笔直宽阔的柏油大道,道路两侧是整齐的太阳能路灯和层次分明的绿化带。不过二十多年的光景,那个深藏于花城丘陵腹地、我出生的小山村,已然脱胎换骨,崛起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小城。
核心区便是原来的谌家村。但如今,这里找不到丝毫旧日村庄的痕迹。以修缮一新的谌氏祠堂为历史和地理圆心,周边辐射开的是规划齐整的街区。一片片白墙黛瓦、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功能的联排别墅和多层住宅楼,取代了昔日低矮破败的石砌老屋。这些由族叔统一规划、族内基金补贴建设的安居房,不仅解决了本族人的居住问题,其合理的布局、完善的配套设施,更如同一个强大的磁极,吸引了周边几个村庄的居民纷纷迁入。他们在此购房、租房、做生意,使得这片区域人口倍增,活力四射。
祠堂的东侧,是全县闻名的“平新实验学校”,从幼儿园到初中一站式教育,红白相间的教学楼、标准化的塑胶跑道操场,其硬件设施甚至让县城的学校都相形见绌。西侧,则是与市医院共建的“平新分院”,一栋五层高的门诊住院楼矗立在那里,解决了方圆数十里乡亲们看病难、看大病更要远赴市的奔波之苦。
商业街更是热闹非凡。超市、银行、餐馆、理发店、家电卖场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了一家颇具情调的精品咖啡馆和一间藏书丰富的社区图书馆。傍晚时分,中心广场上音乐悠扬,老人们散步闲聊,孩子们嬉笑追逐,年轻人则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这种充满活力的社区景象,与我童年记忆中天一黑就万籁俱寂、只有几声犬吠的山村夜晚,形成了天上地下的强烈对比。
这片繁荣的“新城”,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族叔谌深的心血与远见。是他,在二十多年前绝大多数人还满足于温饱或只想外出谋生时,就以超前的眼光,提出了“以族兴村、产城融合”的蓝图。许多人当年曾嗤之以鼻,认为在这穷山沟里投入巨资无异于打水漂。但族叔力排众议,他先是个人投入重金,继而发动家族力量成立发展基金,从修路、通水、通电这些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地下工程”做起。他深知教育和医疗是留住人、吸引人的根本,于是不厌其烦地奔走,引入优质资源,硬是在这山坳里建起了让人羡慕的学校和医院。
如今,平新城的繁华,验证了他所有的预言。然而,当我将车停在祠堂前的小广场上,推开车门,周遭的现代喧嚣似乎瞬间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眼前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老建筑,飞檐斗拱,匾额上“忠孝传家”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它像一个沉默而坚定的历史老人,安然端坐于时代浪潮的核心,默然注视着身旁的车水马龙与沧桑巨变。
这极其强烈的对比,让我心头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一边是代表着效率、舒适与现代化的新城,另一边是承载着传统、血脉与精神的古老祠堂。而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世界和谐地融为一体,正是我的族叔,谌深,这二十多年来所做的一切。他不仅用智慧和财富为家乡换上了崭新的容颜,更试图为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寻回并深植一个不朽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