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朱闲走进后院,映入眼帘的一整院的蔬菜。
这一幕要是让朱元璋看到,肯定会瞠目结舌,大为吃惊。
因为这里的蔬菜,全是他从未见过的。
可是对于朱闲而言,就很稀疏平常了。
向日葵、花生、西红柿等等。
全是他购物车里带来的食材,经过这两个月的栽种,已经长出了些许果实。
只要简单炮制,就可以制成美食。
原想着今晚给便宜老爹露一手呢。
可惜了......
朱闲感慨着,提出了一筐子发了芽的土豆。
幸好那天买了不少土豆。
封建王朝,统治的基础就是粮食。
百姓饿肚子,自然会揭竿而起。
如今的传统主食依然是稻米小麦一类的,而其最大的弊端就是产量极低。
一个寻常的家庭,即使辛苦耕作,在交完给地主的租子后,所得也只能勉强果腹。
如果遇到荒年,更是苦不堪言。
也只有江浙这种富饶地区,可以凭借桑植有点余钱来发展经济。
而在明朝末年,小冰河期将达到顶峰。
届时粮食产量降到谷底,以至于闯王造反,鞑子崛起。
但土豆的产量,却可以达到亩产四五千斤!
比米麦足足多几十倍!
这么说吧,如果可以在明朝末年铺盖地瓜种植,百姓们不饿肚子,自然不会有后面的揭竿而起,明朝也能得以延绵。
想到这,朱闲轻松口气。
不说别的,即使那便宜老爹真的出事,有了土豆,也能力挽狂澜救他一命!
说干就干。
朱闲俯身,小心翼翼的将土豆埋进土里。
蔬菜不过是口腹之欲,而地瓜,可是活命的免死金牌。
重要程度乃云泥之别。
做完这些后,天色已经渐暗,朱闲活动了下脖子,突然想起:“哎,忘了问那便宜老爹在应天城住哪了。”
住哪儿?
自然是皇宫了。
寝殿中,朱元璋端坐在案前,翻看着奏折。
一旁服侍的李善长看到朱元璋满脸认真的模样,感慨不已。
朝堂,怕是要大洗牌了。
不一会,朱元璋放下奏疏,突然道:“真没想到,这出行一趟,居然遇到此等天才!”
“陛下厚德载福,这都是上天庇佑啊。”李善长陪笑道。
“呵呵。”朱元璋轻笑一声:“爱卿今日也辛苦了。”
李善长连忙拱手:“能跟随陛下左右,还遇此天才,微臣倍感荣幸,何谈辛苦。”
朱元璋抬手端起茶杯,突然意味深长道:“若不是遇此天才,这胡惟庸还真让咱有点头疼。其党羽遍布朝野,许多官员都和他交往密切。”
说到这,他抬头看了看李善长,道:“说起来,善长你也是他的贵人啊。”
“微臣惶恐!”
李善长心头一惊,瞬间跪倒在地,浑身巨震。
他一直提心吊胆着,朱元璋会因自己提拔过胡惟庸而有所猜忌。
白天朱元璋只字未提,回来时还全程面带笑容,心情很好的样子。
他还以为此事就此揭过了。
没想到,朱元璋居然一直记着!
只是按着没提罢了。
但现在突然提起,所谓何意?
李善长的脑海里瞬间涌出无数个念头,却不敢细想,只能诚惶诚恐的埋头在地。
不曾想,朱元璋却是直接起身,一边亲手扶起李善长,一边说道:“哎,善长你这是做什,快快请起!”
李善长面如土色。
朱元璋却笑道:“善长啊,咱知道,你是担心你和胡惟庸的那些陈年旧事,只是提拔一下,有什么的!”
“你追随咱打天下的情义,咱一直记着!”
“圣上......”
李善长热泪盈眶,说道:“陛下,微臣一定会办好胡惟庸之事,定不辜负陛下隆恩!”
“好了,今天你也累了,今晚就留宿宫中,明天再走吧。”
“谢过陛下!”
李善长惶恐谢恩,允许外臣在宫中留宿,可是莫大的亲近礼遇了。
就在李善长拱手离开时,朱元璋一边浅饮茶水,突然出声道:“还有,善长啊。”
“微臣在!”李善长紧忙转身。
“注意口风,此事要是被其他人得知,可就不好了。”
“微臣遵旨!”
李善长紧忙道。
在去留宿处的路上,李善长全程感念皇恩的激动模样,只是到达偏殿,关紧房门后,他的表情瞬间切换,只剩劫后余生的惨白。
整个人脱力了一般,瘫软的倒在椅子上。
后背已经冷汗连连。
......
李善长离开后,朱元璋仍然在批阅奏折,只是离开一天,奏折就堆了一桌。
朱元璋巅峰时期时,曾一天批阅了几百封奏折,若不是他精力旺盛,早就死在案前了。
百忙之中,朱元璋还不忘吩咐亲军都尉府,也就是他最亲近的心腹人马,时刻盯着朱闲的一切。
不管他在忙什么政务,都立刻上报给他。
亲军都尉领旨退下。
朱元璋看着桌上的奏折,无奈叹气。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道声音。
“重八,都这么晚了还在处理公务呢。”
殿外,一个身后跟着几名侍女的妇人径直而入。
正是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
二人于青萍之末相识,同生共死,即使问鼎天下后,依然以早年的称呼互称。
虽然她贵为皇后,却十分朴素,服饰都只是遵循礼制,并没有装扮太多。
“妹子,你来了。”
朱元璋抬眼一看,笑着放下毛笔:“公务还是得亲自处理才放心啊,你怎么还没休息?”
“你没回来,我哪睡得着啊。我给你带了粉蒸肉饼,你快吃点吧。”
马皇后怪嗔着,从饭盒里拿出碗碟,摆在朱元璋案前。
语毕,坐在他的对面,道:“你有心事我理解,但你出去好歹知会我一声,让我白等了半天。”
朱元璋闻言笑道:“哈哈,咱知道你心疼咱。但是咱和你说,今天出去,咱遇到了一个天才,可以帮咱排忧解难!”
“什么天才大才,你先吃饭!”马皇后并未细问。
这是二人在最初说好的约定。
后宫绝不干政!
马皇后坚守着这条原则,由此,后宫从无一人参与前堂朝政,皇亲国戚也不过沾点富贵风光。
大明王朝,从未有过外戚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