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直至后世,仍有许多人,低估了大明建立对中华文明延续的意义。
朱元璋被朱闲夸的心花怒放,嘴角就没压下来过。
“儿子,陛下在你心中果然如此了不得?”
一口一个大帝,比肩秦始皇,唐太宗,流芳千古!
朱元璋顿时感到,自己这半生没有白奋斗。
“那是当然!”
朱闲用力的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
可惜历史上的大明,仍有诸多遗憾。
“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自始皇以来,得国正者,唯汉与明!”
“大明,也将成为汉唐一样的华夏代名词!”
“好好好!”
朱元璋大笑,无比舒爽。
李善长吃了口菜,这些话咱也没少说,说的比朱闲好听多了,怎么没见陛下这么高兴过?
朱元璋可不管那么多,能在老百姓口中听到真实的肯定,他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老朱高兴了,接下来的事顺理成章,大手一挥,“闲儿,你有没有兴趣当官?”
“我能当官?”
“那可不,你比朝堂上的蠢货明白多了!对贪官要大杀特杀,你和咱陛下想的一样。”
朱元璋觉得,朱闲不能为他效力,实在太可惜。
“你当官,一定是个好官!”
“不行,儿不能当官。”
朱闲直摇头,“我没有根基,怕被人害了。”
“怕啥!”
朱元璋眼睛一瞪,“儿子,实话告诉你,咱在外面有些关系......”
“爹说的关系,不就是李叔,李善长的族人?”
朱闲翻了个白眼,感情我刚才一大堆话,都白说了?
“和李叔的关系,只会害了咱们父子!”
“咱不靠老李,自己就有关系,大小给你弄个官身。”
朱元璋笑道,“你对当今陛下的评价如此之高,有机会为陛下出力,还不赶紧抓住?”
“儿子没考过科举,没那身份当官。”
“不怕,爹有关系。”
“儿子书读的少,怕被那些当官的坑了。”
“爹有关系。”
“胡惟庸马上被诛杀,当官容易被牵连。”
“爹有关系啊,你怕啥?”
“......”
咱唯才是举,为大明争取人才,绝对不是因为朱闲说话好听。
朱闲笑了,没好气道,“爹,这天子脚下,应天城内,一盆水泼下去,都能砸中几个勋贵。”
“你那点关系没用!”
“不够硬!”
用脚指头都能想到,不外乎是结识了几个一起当兵的军户,嘴上说是过命的交情。
可能有一两个混得好的,现在当了小小的军官,喝酒的时候吹的震天响,也就咱爹老实当了真。
“咱儿当了官,也好照看爹的生意啊。”
朱元璋循循善诱道,“你窝在家里种地,就算懂得再多,咱在城里被人欺负了,你也只能干瞪眼,帮不上忙。”
“爹,咱就是说,这生意是非做不可?”
朱闲也瞪眼了,和老朱大眼瞪小眼。
“折腾了半辈子,咱一家人就不能好好种地,享受下小农生活?”
“咱心里也想,但城里的事丢不开。”
朱元璋叹气,开始耍起了无赖,“你这个不孝子,爹让你帮帮忙,你都不肯!”
“行吧,等我把地种好了,就去当官,给爹帮忙。”
朱闲也叹气。
咱爹太不省心了,一回来不是做生意,就是要当官。
那是一个农户或者一个军汉该想的吗?
“那行,秋收了以后,爹等你的好消息。”
朱元璋大喜,他已经在考虑,要给朱闲一个什么官职起步。
朱闲直接把老朱给干冒火了,“秋收了哪能行?起码等三十年以后。到时候爹的生意要是做的大,儿给爹锦上添花,要是做的不行,儿给爹雪中送炭。”
“该打!”
朱元璋狠狠在朱闲脑袋上敲了下,这孩子不肯就不肯,还来消遣咱,“那你还是等着给爹烧纸吧。”
“别这样,只要爹肯听儿子的,一定能平平安安的,长命百岁......”
“咱现在就要被你给气死啦!”
“别气,爹的钱放在城里做生意,气死了就都归别人......”
“......”
老朱也抄起扫帚,追着朱闲打。
可惜院里的旺财不是朱元璋养的,不听他的话,否则老朱一定放狗咬朱闲。
差不多快日落时分,朱元璋带着李善长,一摇一摆的离开小院,回宫。
“爹,您别在城里待太久,早点回来啊!”
“儿子给你准备好吃的,在家等着您!”
朱闲留不住朱元璋,只能送他到大路边。
怎么觉得,咱爹像是个来串门的,城里才是他的家?
看着老朱的背影,朱闲有点舍不得,只觉得老爹是个妙人。
朱元璋同样有点舍不得,觉得朱闲实在是妙。
“去查查朱闲,越详细越好。”
四下无人,朱元璋却突然说了声。
等到他和李善长缓缓进了应天城,一份详细的资料,送到了朱元璋手中。
也不复杂,正如朱闲刚才表现出来的。
应天城外的一个小地主。
他爹五年前投军,原本打算这几天回来,却在路上遭劫,尸骨无存。
县衙判定失踪,已经上报给了都司,都司确认了身份,又判定了身亡。
抚恤金正在批准的路上。
通报还没来得及发到应天城这边,没有通知朱闲。
“可怜的孩子!”
在朱元璋眼里,朱闲和他的儿子一般年纪,也还是个孩子。
“咱儿子的命,咋就那么苦啊!”
“李善长,你去处理一下,把报告拦截下来,以后咱就是他爹!”
“这事儿,只能你我二人知晓。”
“遵命!”
李善长这次是真跪了,给朱元璋磕了三个头。
陛下口中的这事儿,到底是朱闲,还是胡惟庸,就只能靠李善长的悟性。
从中午到现在,李善长的汗早已经把衣裳全都给打湿了。
只能说,捡回了一条老命!
朱闲这边也没闲着,送走朱元璋,他就回了自己的院子。
种地,他是认真的。
在他的小院后面,有一块朱闲亲自耕种,精心照料的小田。
这里面,是当初朱闲带过来的食材,尚能种在地里的。
也多亏当时他买的蔬果多,有一些能勉强当种子种在田里。
以后能不能在大明发达,可全都指望这块田了!
万万不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