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雨后的冲突,并没有让浅野谅从林梅的生活中消失。相反,命运的齿轮似乎刻意将他们咬合得更紧。他们被分到了同一个高级国际关系研讨小组,课题恰恰是“历史记忆对当代东亚地缘政治的影响”。
这无疑是一种煎熬。每周的小组会议,对林梅而言都像是一场小型的精神酷刑。她无法回避他。浅野谅专业、严谨,查阅大量资料,其中甚至包括许多日本左翼学者批判本国政府历史修正主义的著作。他发言时,总是试图用一种极度客观、甚至近乎自我剖析的态度去触碰那段历史。
“日本在战争责任的认识和清算上,存在系统性的缺失和回避,”一次讨论中,浅野看着林梅的方向,声音低沉而清晰,“这不仅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也禁锢了日本自身走向真正成熟的未来。”
他的话无可挑剔,甚至可以说,比许多中国学生在公开场合的表述更为直接和深刻。组里的美国同学露出赞赏的表情。但林梅却感到一种更深的痛苦。他的“清醒”和“正直”,像一面镜子,照得她内心的抗拒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她宁愿他是个顽固的右翼分子,那样她就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憎恨他。
为了完成小组项目,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一起。在图书馆的深夜,只有他们两人和满桌的文献。他会默默帮她泡一杯热茶,在她疲惫时递上一颗糖。他记得她不经意间提过的学术难点,下次见面时会带来相关的参考资料,却只是轻轻放在她手边,不说任何多余的话。
“林桑,我认为我们应该超越民族情绪,客观看待历史。”一次小组会议后,他拦住了她,眼神诚恳得令人作呕。
林梅停下脚步,直视着他:“客观?你去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吗?你看过万人坑里的白骨吗?我的曾祖母就死在那场屠杀里。你告诉我,怎么客观?”
浅野谅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随即恢复平静:“我很抱歉你家族的遭遇。但正是这样的伤痛,更需要我们年轻人携手走出仇恨……”
“闭嘴!”林梅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你没有资格替我的家族决定何时走出仇恨!你的‘歉意’轻飘飘的,一文不值!”
这次冲突后,浅野谅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攻略”林梅,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林梅从忘记仇恨。他不知道的是,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对于每个南京人,甚至是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历史,血淋淋的历史。
一次,林梅感冒发烧,强撑着来到图书馆。浅野什么也没说,只是中途离开了一会儿,回来时带着退烧药和一碗热粥。他把东西推到她面前,然后继续埋头于自己的文献,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为什么?”林梅终于忍不住问,声音因鼻音而沙哑,“为什么明明知道我……为什么还要做这些?”
浅野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复杂而坦诚:“林桑,我无法选择我的出身,也无法替我祖辈的罪行道歉,那太轻浮了。我能做的,只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尽我所能地表达我的立场,并且……对我在意的人好。这与国籍无关,只与你是谁,以及我是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