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个来自声学专业论坛的私信弹了出来。
对方的ID很简单,叫“L”。
“你的情况,我看到了。或许,我可以提供一些思路。”
我精神一振,立刻回复过去。
这位名叫“L”的网友,就是李明远。
我将自己两年来的遭遇,包括赵渊的言行、震楼器的细节,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
起初,他以为我在开玩笑,或者是在写小说。
“用震楼器阻止邻居入住两年?这太夸张了。”
“是真的。他有‘噪音敏感症’的诊断书。”
当我把这句话发过去后,李明远沉默了很久。
然后,他回了一句:“有意思。这不是生理问题,是心理问题。”
他的判断,和我的猜测不谋而合。
“你真的想反击?这种事,一旦开始,就很难回头了。”李明远问我。
“我没有退路了。”我的回答简单而决绝。
我的决心似乎打动了他,也激起了他作为一个声学工程师的职业兴趣和一丝被压抑的正义感。
“好。”
“既然他滥用声音作为武器,那我们就用声音的科学,让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专业。”
李明远给我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不制造任何超过国家标准的、可以被定罪的“非法噪音”。
而是利用“合法”的声音,通过特定的频率、节奏和组合,对目标的心理层面进行持续、精准的干扰。
他说:“人的大脑会自动忽略持续、单一的背景音,但会对无规律的、时断时续的、特定频率的声音保持高度警惕。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想忽略却忽略不掉,想抓住又抓不住。”
我听得眼前一亮。
这正是我想要的!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用智慧和策略,而不是暴力和野蛮。
而且,最重要的是,绝不触碰法律的红线。
接下来的几天,我躲在咖啡馆里,和李明远进行着秘密的线上沟通。
我们像两个策划一场精密战争的将军。
我负责提供“敌方”的情报——赵渊的作息时间、他可能出现的规律、他对不同声音的反应。
李明远则负责制定“武器”方案和“战术”策略。
他根据我的描述,为赵渊做了一份详细的“用户画像”,分析他可能的心理弱点和“噪音敏感点”。
然后,他给我发来一个购物清单。
上面都是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智能家居设备:几个智能音箱、一个空气净化器、一个智能加湿器,甚至还有一个可以远程控制的智能窗帘电机。
“这些东西,看起来人畜无害,对吗?”李明远发来一个带着墨镜的酷酷表情。
“是的。”
“我会远程帮你改造它们的固件。到时候,它们就不再是普通的家电了。”
它们,将成为我复仇的武器。
我的心脏因为一种隐秘的兴奋而剧烈跳动起来。
我仿佛已经看到,一张无形的、由声波编织而成的大网,正在缓缓张开,等待着它的猎物。
那个曾经让我绝望到窒息的男人,即将品尝到,被他自己最珍视的“清净”所反噬的滋味。
这个计划,让我感到一丝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种压抑已久的、复仇的快感。
游戏,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