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安静的咨询室里,我第一次将所有的痛苦和愤怒倾诉出来。咨询师引导我梳理情绪,重建自我认知,让我明白,陆衍的打压,不是我的错,我无需为此自我否定。
我的内心,在一点点地重新积蓄力量,变得坚韧。
转机,在一个月后到来。
陆衍亲自负责的一个公司重点项目,因为前期决策失误,陷入了巨大的麻烦,成了一个谁都不敢碰的烂摊子。
项目已经换了三任负责人,个个焦头烂额,甚至有一个直接引咎辞职。
公司上下人心惶惶,这个项目被私下里称为“地狱项目”。
我预感,我的“机会”来了。
果不其然,周五下午,陆衍把我叫到办公室。
他靠在椅子上,用一种施舍的语气说:“苏茗,公司现在遇到了困难。我决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证明一下自己。这个‘星辰计划’,从下周一开始,由你来接手。”
他把一份厚厚的文件推到我面前,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áč的冷笑。
他笃定我会被这个项目彻底压垮,最后灰溜溜地滚蛋,成为他辉煌履历上的一个笑话。
我看着他,心里一片冰冷。
但我没有表现出任何抵触,只是平静地拿起那份文件,点了点头:“好的,陆总。我一定全力以赴。”
我看到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似乎没想到我会如此顺从。
我拿着那份被称为“地狱项目”的档案回到工位,内心却燃起了一股强烈的斗志。
这个周末,我没有休息。
我把自己关在家里,把项目的所有资料,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研究了无数遍。
我发现,这个项目的问题,并非无解,而是被人为地复杂化了。
而在梳理项目初期规划方案时,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导致项目陷入困境的那个关键性决策,那个被前几任负责人反复诟病的、改变了原有最优方案的决策,签字人,赫然就是陆衍!
是他,为了在项目初期就凸显自己的“高瞻远瞩”和“魄力”,独断专行,强行修改了最初由技术部门和市场部共同制定的稳妥方案,才埋下了今天的这颗巨雷。
我的心脏狂跳起来。
我找到了。
这就是他的死穴!
周一,我找到陈嘉言,没有直接说出我的发现,而是巧妙地以“需要了解项目背景”为由,向他询问了一些关于“星辰计划”立项之初的旧资料和会议纪要。
陈嘉言看着我坚定的眼神,似乎明白了什么。他什么也没多问,只是不动声色地打开自己的电脑,将一份加密的文件夹共享给了我。
“这里面是项目最原始的档案,你自己看吧。”
有了这些铁证,我的底气更足了。
我日夜兼程,重新梳理数据,废寝忘食地制定了一份详细且可行的补救方案。
方案的核心,就是推翻陆衍当初那个错误的决策,回归到最初的正确轨道上来。
但我没有立刻把方案交上去。
我知道,时机未到。
我必须忍,忍到他最志得意满、以为我必死无疑的时候,再给他致命一击。
接下来的一周,陆衍在部门例会上,几乎天天对我冷嘲热讽。
“苏茗,‘星辰计划’进展如何了?有什么需要我‘指导’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