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阿炎的父母,是这片红土上最典型的农民。父亲李大山,沉默寡言,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手掌宽厚粗糙,布满老茧和裂口,那是常年与锄头、犁耙打交道的证明。他的一生,几乎都耗在了那几亩贫瘠的红土地上,种着玉米、花生和少量的蔬菜,收成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再多的积蓄就难了。母亲王秀兰,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手脚麻利,家里家外一把好手。她总是一大早就开始忙碌,喂猪、喂鸡、洗衣、做饭,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的生活哲学很简单:勤勤恳恳,安分守己,守着祖辈传下的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大的期盼就是儿女能平平安安,娶妻生子,延续香火。

然而,阿炎的内心,却像元谋的太阳一样,充满了向外的热力。她从小在红土坡上奔跑,在金沙江边嬉戏,听着父母讲述外面世界的只言片语长大。她读完了高中,在元谋这已经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她不甘心像父辈一样,被牢牢地钉在这片红土上,年复一年地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她渴望改变,渴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不一样的生活。

这种不甘,最终催生了她的“小生意”。大约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去昆明探望亲戚,第一次走进了大城市的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尤其是那些色彩缤纷、款式新颖的服装,让她眼花缭乱,心潮澎湃。她敏锐地察觉到,元谋的姑娘们虽然也爱美,但本地的服装店款式陈旧,更新缓慢,价格也不一定便宜。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萌生:为什么不能从广州——那个她听说的“服装之都”——进货,带回元谋来卖呢?

说干就干。阿炎拿出自己攒下的微薄积蓄,又向父母借了一部分钱,第一次踏上了去广州的火车。那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硬座车厢的拥挤、旅途的疲惫、初到陌生大都市的茫然,都让她记忆深刻。但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在广州,她凭着一股韧劲,在繁华的十三行、沙河等服装批发市场里,一家家地看,一件件地摸,虚心地向档口老板请教。她没有盲目追求最贵的,而是专注于寻找那些设计新颖、面料尚可、价格又有优势的“爆款”和“基础款”。她学会了看版型,摸面料,判断做工,甚至能根据元谋当地人的身材特点和审美偏好,筛选出最合适的货品。

第一次进货,她只敢拿很少的量,蛇皮袋都装不满。回到元谋,她在自家院子门口支起一个小摊,或是赶集时在集市上找个角落。起初,生意很冷清,人们对她这个“小丫头”卖的新式衣服持观望态度。但阿炎不气馁,她热情地招呼每一个路人,耐心地介绍衣服的款式和优点,允许试穿,甚至提供简单的搭配建议。渐渐地,凭借她准的眼光和公道的价格,她的衣服开始受到欢迎。特别是那些年轻姑娘,看到她带来的时髦裙子、T恤、牛仔裤,眼睛都亮了。口碑一传十,十传百,“阿炎那儿的衣服又新又便宜”成了元谋姑娘们私下里的话题。

生意的红火,远超阿炎的预期。她的小摊从家门口搬到了县城人流更集中的街道边,后来干脆租了一个小小的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