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话我没太听清。三十岁,北漂五年,住着合租房,干着背锅活,功劳是上司的,加班是自己的,银行卡里的数字勉强够生存,谈不上生活。连父母在老家提起我,可能都带着一种“在大城市勉强糊口”的模糊印象。一种巨大的疲惫和虚无感瞬间将我淹没。我忽然觉得,我这么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王胖子之流过得更加滋润?还是为了在这座光鲜亮丽的城市里,当一个永远沉默、永远可以被替代的背景板。
下午,人事部发了邮件,宣布新一轮的晋升名单。毫无意外,我们部门唯一的名额给了王胖子的另一个亲信,那个上班大部分时间在刷短视频、但特别会给王胖子朋友圈点赞的姑娘。邮件末尾照例是些鼓励大家再接再厉的套话。
我看着那封邮件,心里某个一直紧绷着的东西,“啪”一声,断了。
去他妈的前途无量,去他妈的再接再厉。
我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手指在键盘上悬停了几秒,然后敲下了标题:《辞职信——关于一个牛马的自我修养》。
不,这样太正式了。我删掉。
又敲:《王有财总监,您的“创意”还热乎着,但我不想再为您“加热”了》。
还是太直接,缺乏艺术性。
最后,我定下的标题是:《即日起,本牛马正式进入“节能模式”观察期》。
这封信,我没打算真交。它更像是我对自己的一场行为艺术,一次绝望中的滑稽反抗。我用一种极度平静甚至带着点学术探讨意味的语气,详细描述了过去几年里,我是如何像一头勤恳的牛马一样工作,如何产出“创意奶源”,又如何被“高效挤奶”的过程。我列举了王胖子抢功的经典案例,精确到日期、项目名称,甚至他当时说的原话(我有个习惯,重要对话后会简单记两笔)。我没有用任何激烈的词汇,没有抱怨,只是客观陈述,像在写一份人类学观察报告。
写完后,我心里奇异地舒畅了不少。鬼使神差地,我把它复制粘贴到了一个非常小众的、几乎没什么熟人知道的网络论坛的“职场树洞”板块,然后匿名点了发布。做完这一切,我关掉网页,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处理那些永远也处理不完的琐碎工作。我甚至比平时更“认真”了,只是这种认真,带上了一种抽离的、旁观者的冷漠。
我以为这个帖子会像无数个网络树洞里的倾诉一样,迅速沉底,最多有几个陌生人点个蜡。
我错了。
第二天一早,我被手机接连不断的提示音吵醒。迷迷糊糊抓过来一看,是我那个几乎快要长草的个人社交媒体小号,突然多了几百个关注和私信。点开一看,全是来自论坛的网友。
“博主是你吗?写‘节能模式’那个大神。”
“卧槽,兄弟你写的太真实了,简直是我司实录。”
“楼主快更新,王胖子有什么新动静。”
“求问‘节能模式’具体操作指南!”
我懵了,赶紧爬上那个论坛。点开我的帖子,回复已经盖起了几千层的高楼。“火钳刘明”“马克神贴”“人间真实”“泪目了,同是天涯牛马人”之类的回复刷了屏。更让我目瞪口呆的是,有人把我的帖子搬运到了几个流量巨大的社交平台,打上了“职场反PUA”“打工人嘴替”“年度最佳摆烂文学”之类的标签,瞬间引爆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