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深的算法能精准预判沈知意的每一次出现,却无法推演出心动的概率;他的代码能解析她琴声里的所有情绪,却算不出爱情在何时悄然入侵系统。
1 惊鸿一瞥的算法错误
九月的校园,梧桐叶刚刚染上一抹淡黄,像大自然打上的渐变滤镜。周景深抱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算法导论》,与室友并肩走在林荫道上,讨论着即将开始的程序设计大赛。午后阳光透过枝叶缝隙,在他清俊的侧脸投下斑驳光影。
“那个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室友话音未落,却发现周景深突然停下脚步,目光定定地望向不远处。
沈知意正抱着琴谱匆匆走过音乐系大楼前的广场,秋风吹起她浅蓝色的裙摆和如墨长发。她伸手将一缕调皮的发丝别到耳后,露出线条优美的侧颈。阳光恰好洒在她身上,整个人仿佛笼罩在一层柔和光晕中。
周景深一贯冷静自持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罕见的波动。他脑海中正在构建的算法模型瞬间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他无法用逻辑解释的“系统错误”——心跳频率异常加快,体温感知系统失灵,视觉焦点无法转移。
“景深?你怎么了?”室友好奇地顺着他的目光望去。
周景深迅速收回视线,推了推金丝边眼镜,恢复那副万年不变的冰山脸:“没什么。刚才说到哪了?时间复杂度的问题?”
然而无人察觉,他插在口袋里的手,指尖正无意识地反复掐算着一个简单的节拍——那是他试图将刚才那一瞬间的心动编码存档。
沈知意对此一无所知。她只是赶着去琴房练习即将到来的音乐会曲目。作为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大二学生,她每天的生活都被音符填满,偶尔才会在路过计算机学院大楼时,好奇地望一眼那些总是行色匆匆的“码农”们。
她不知道,就在这个平凡的秋日下午,她已经悄然闯入了一个计算机天才精心构建的“算法世界”,并且引发了一个美丽的系统错误——这个错误,将永远无法被修复。
2 数据驱动的“偶然”相遇
周景深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跟踪狂”。当然,他用的是最符合他身份的方式——数据分析。
通过两周的“采样观察”,他建立了沈知意的行为模式模型:周一三五下午三点到五点,她会在图书馆三楼靠窗位置研读乐谱;周二周四上午,她喜欢在人文社科区查阅音乐史资料;周末晚上,她总是一个人在琴房练习到很晚。
于是,图书馆三楼那个靠窗的位置,成了周景深新的“根据地”。他总是提前十分钟到达,打开笔记本电脑,假装专注地写代码,眼角余光却时刻关注着门口。当沈知意抱着琴谱走进来时,他会迅速低头,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出一串毫无意义的字符。等她坐定后,他才重新开始真正的工作——编写那个秘密的“沈知意行为预测系统”。
这天下午,沈知意照常来到老位置。她今天似乎有些心不在焉,练习肖邦的《夜曲》时连续在乐谱上做错标记。当她伸手去拿旁边的水杯时,手臂不慎碰到了杯柄,水迅速漫延开来,眼看就要流向周景深放在桌边的笔记本电脑。
“啊!对不起!”沈知意惊慌失措地站起来,手忙脚乱地找纸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