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并未止步于批判,而是附上了一份构思缜密、具备高度可操作性的合作方案雏形。

方案中引用的几个关键技术创新点和实施路径,倘若被内行专家看到,定会惊诧于其前瞻性、精准性和巨大的潜在价值。

张毅仔细检查了一遍收件人、附件,确认无误后,拇指悬在发送按钮上空,停顿了大约两秒钟。

他的眼神锐利而坚定,再无半分在导员办公室时的顺从与平静。

然后,他轻轻按下了发送键。

邮件化作一串数字信号,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浩瀚的网络,奔向它的目的地。

他知道,这封信,或许会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意想不到的涟漪。

第三章:神秘的邮件与校长室的震动

一周的时间,在看似平淡的校园生活中悄然流逝。

课堂上依旧是你讲我听,图书馆里考研大军的位置依旧一座难求,校园里弥漫着一种既焦虑又充满期待的毕业季氛围。

张毅的生活节奏似乎也没有什么变化,按时上课,去图书馆看书,偶尔在宿舍敲代码,与往常无异。

然而,在C大行政管理层的内部,却因为一封邮件,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震动。

校长周文斌教授,是位年近花甲、作风严谨的学者型领导。

这天上午,他像往常一样处理公务,当点开公开邮箱里那封标题看似普通、却标注了“紧急建议”的邮件时,他最初只是习惯性地快速浏览。

但很快,他的目光被牢牢吸引住了,阅读的速度慢了下来,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这封邮件行文老辣,数据详实,论证严密,直指学校在新兴工科,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痛点和机遇。

更让他吃惊的是邮件后半部分提出的那个“AI教育实验室”合作方案。

方案不仅构思新颖,而且对技术趋势的把握、市场需求的判断,以及最终可能形成的产学研闭环,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战略眼光。

这绝不像是一个普通学生或者一般教师能写出来的东西。

落款是“经济管理学院 张毅”。

周校长立刻叫来了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以及信息学院的院长。

几人传阅了邮件后,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这个张毅……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经济管理学院的?”信息学院院长李教授扶了扶眼镜,满脸疑惑,“这内容,这深度,没有多年的行业深耕和战略视野,根本写不出来!特别是他对几个算法应用瓶颈的分析和提出的解决思路,绝对是业内顶尖水平!”

“查一下这个学生。”周校长当机立断,“另外,邮件里提到的这个合作模式,虽然只是个雏形,但理念非常超前。如果真有合适的投资方和技术支持,对我们学校来说,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