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班会上的“标杆”
几天后的下午,经济管理学院某班召开了新学期的第一次正式班会,主题无非是围绕大四学年的规划、考研动员、就业注意事项等等。
王建国导员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时而语重心长,时而挥舞手臂加强语气,试图给这些即将步入人生十字路口的学生们注入动力,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施加压力。
他习惯性地运用着对比手法,树立“先进典型”和“反面教材”,尽管他所谓的典型往往带着他个人强烈的功利色彩。
这一次,他话锋一转,提到了张毅。
“……咱们有些同学啊,到现在还认不清形势,好高骛远!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非世界五百强不去,非一线城市不留!这种想法要不得,非常危险!”
王建国声音洪亮,目光在教室里扫视,试图抓住每一个眼神游离的学生,“大家一定要向张毅同学学习,认清自身的定位,脚踏实地,选择最符合实际的道路!”
教室里不少同学的目光,或同情,或好奇,或漠然,齐刷刷地投向了坐在后排角落的张毅。
张毅只是低着头,仿佛在全神贯注地看着桌面上的木纹,手指在桌下无声地、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膝盖,像是在模拟敲击代码,又像是在思考着什么更深邃的问题。
他整个人散发出一种与周围略带焦虑和喧闹的气氛格格不入的沉静。
王建国并未察觉任何异常,继续以张毅为例,进行着他的“现实主义教育”:“张毅同学,啊,虽然成绩不算拔尖,家庭条件呢,也比较一般。”
他特意强调了“一般”两个字,“但是他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劝!懂得权衡利弊!知道我上次跟他谈过之后,人家是怎么做的?立刻就开始着手准备考研了!这种务实的态度,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选择最稳妥、最有可能提升自己的路径,就非常值得肯定!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台下有细微的骚动,几个同学交换着眼神,有的撇撇嘴,有的则流露出几分对张毅的同情。
张毅依旧低着头,没人能看到他此刻的眼神。但那微微抿紧的嘴唇,似乎泄露了一丝隐忍的不屑。
他放在桌下的手,悄悄握住了口袋里的手机。
班会冗长而乏味,好不容易熬到结束,同学们如蒙大赦,纷纷收拾东西离开。
张毅坐在位置上,等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才不慌不忙地站起身。
他走到教室窗边,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夕阳的余晖给校园镀上了一层金色。
他解锁手机,屏幕的光映亮了他平静的脸庞。
他打开邮箱应用,草稿箱里静静地躺着一封早已撰写完毕、反复修改过的邮件。
收件人地址栏,赫然填写的是校长办公室的公开邮箱地址。
邮件的主题是:【关于我校引进前沿AI教育项目,提升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与产学研结合度的若干建议】。
这封邮件绝非简单的学生建议。
正文部分,张毅以极其严谨的逻辑和扎实的数据支撑,冷静地剖析了当前学校在人工智能及相关前沿学科教育方面存在的短板与滞后性,指出了传统培养模式与市场真实需求之间的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