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登机口的日常

登机口,没有小事

登机口前,他们见证着无数离别与重逢,

自己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

早上五点四十分,打完卡推开了休息室的门。一股熟悉的、混合了消毒水、皮革和隐约咖啡因的气味扑面而来。黑暗中,熟练地摸到开关,啪嗒一声,惨白的荧光灯管挣扎着亮起,照亮了这个不足十平米的空间。墙上贴着泛黄的航班时刻表、密密麻麻的工作规程,还有一张边角卷起的“年度安全标兵”奖状,旅客与航司的表扬信

换上那身熨烫得一丝不苟的藏青色制服,对镜整理衣领,查看妆容与发型,每天在这个机场,像钟表齿轮一样精准地运转。把保温杯灌满热水,出发去登机口进行准备工作。

五点五十分,来到登机口柜台后打开电脑系统登录,对讲机检查,各种设备充电线理顺——这套动作重复了超过上千次,肌肉记忆远比头脑记忆牢固。今天第一个任务,CZ1714,飞杭州,准点率百分之九十八点七,是个“好孩子”。就喜欢这种 predictability(可预测性),一切按部就班,风平浪静。

六点整,第一批旅客开始像潮水般漫过来。带着隔夜疲惫的商务客,眼睛紧盯着手机屏幕;拖着巨大行李箱、神色兴奋又慌张的旅行团,互相大声招呼着;还有被父母牵着手、不停问“飞机什么时候飞”的小孩。

进行三超行李广播与卡控如有则让旅客托运如旅客拒绝则进行上报,得到回复如旅客拒绝必要时可进行行李拉下程序(如行李被拉下你就要和他说拜拜了)

6点收到指令开始登机,开启门禁,播放登机广播并执行优先登机程序

扫描登机牌的声音,“嘀嘀嘀”,清脆而规律。脸上挂着标准化的微笑,“您好,请慢走。”“座位在您右手边。”“祝您旅途愉快。”话语像流水线上的零件,精准送出,不带多余情感。目光扫过每一位旅客,快速判断:那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可能需要地服人员搀扶一下;那个背着巨大登山包的外国小伙,行李可能超规;那几个凑在一起低声商量、眼神游离的年轻人,得留意他们是否最后才登机,以免误机。

大部分旅客是沉默的,沉浸在各自的世界里。但也总有例外。

一位穿着时髦、妆容精致的年轻女子,踩着十厘米的高跟鞋,把登机牌啪地拍在台面上,语气急促:“给我靠过道的位置!我受不了坐中间!”

抬眼看了看她,平静地说“抱歉女士,登机口没有权限给您更换座位”

“你们航空公司怎么回事,提前选座还要钱?”女子的声音拔高,引来周围人的侧目。

脸上的肌肉纹丝不动,语气依旧平和:“理解您的要求,我们不是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登机口没有权限。如果您有需要,登机后可以尝试与邻座乘客沟通互换。或者寻找乘务的帮助,你所说的收费问题可以给航空公司客服打电话进行咨询,根据安全规定,我们现在需要尽快登机。”伸出手,示意她往通道走。

女子狠狠瞪了一眼,嘴里嘟囔着“什么服务态度”,最终还是扭着腰肢进去了。在她身后微微叹了口气,对这种情绪化的场面早已免疫。低头在交接本上记下一笔:旅客XX,座位需求未满足,情绪激动,已安抚。这不是为了告状,只是例行记录,万一后续有投诉,有个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