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点点头,哭声小了些。
对讲机很快回复,确认确实有一位叫王梓轩的UM,由地服张倩负责,张倩刚刚因另一急事被临时叫走,以为很快能返回,造成了短暂的空档。
松了口气,不是走失就好。陪着王梓轩,给他看了自己胸前的工作牌,又指着窗外巨大的飞机,“看,那架大飞机就是你要坐的去广州的。待会儿那个阿姨就回来送你上去,上面还有漂亮的空乘姐姐照顾你。”
陪着孩子,直到地服张倩一脸愧疚地跑回来。交接时,特意嘱咐了一句:“下次一定确认好交接,孩子小,容易害怕。”
张倩连连点头。看着小男孩牵着张倩的手,一步三回头地走进廊桥,心里那块小石头才落了地。这种插曲,几乎每天都会以不同形式上演,考验着工作人员的细心和应急能力。
3 延误风波
中午匆匆扒了几口盒饭,下午的航班密度更大。雷雨天气从西南方向逼近,机场发布了流量控制警告。这意味着,延误将不可避免。
第一个出现状况的是飞往深圳的ZH9856。登机口前的座位区很快坐满了焦躁的旅客。原定登机时间过去十分钟,接到航班控制员与商调通知,流控,起飞时间待定。
深吸一口气,知道“硬仗”要来了。打开广播,通知了延误消息。
果然,话音未落,人群就骚动起来。几个旅客立刻围到柜台前。
“怎么回事?为什么延误?”
“要等多久?我深圳还有重要的会议!”
“能不能给个准确时间?这算什么服务!”
问题像子弹一样射来。保持着站姿,重复着解释:“各位旅客非常抱歉,由于航路天气影响,深圳机场方向目前实行流量控制,具体起飞时间需要等待空管部门进一步通知。一旦有消息,我们会立刻广播。请大家稍安勿躁,注意收听广播。”
这种官方解释显然无法满足焦灼的旅客。抱怨声、质疑声越来越大。一个穿着商务西装、打着领带的中年男子挤到最前面,用力敲着柜台桌面,“把你们领导叫来!我要一个明确的说法!时间就是金钱,你们耽误得起吗?”
这种旅客,通常是常客,自认懂得规则,最难应付。依旧平静地看着对方:“先生,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目前的情况是所有飞往深圳的航班都受影响,不仅仅是我们的航班。领导也在积极协调。请您回到座位休息,我们有最新消息会第一时间通知。”
“理解?你们怎么理解?我损失的合同你们赔吗?”男子不依不饶。
不再与他争辩,只是重复着“抱歉”和“请耐心等待”。因为知道,在这种时候,任何个性化的解释或情绪化的回应都只会火上浇油。像一块礁石,承受着海浪的冲击。示意李锐去维持一下其他区域的秩序,避免人群过度聚集。
一边应对着质问,一边密切关注着对讲机和系统里的实时信息。延误的时间从半小时延长到一小时,又变成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