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市立档案馆的地下库房,终年弥漫着一股混杂的气味——陈旧纸浆的酸味、铁质档案架的金属锈味,以及从混凝土墙壁里渗出的、若有若无的潮气。这是一种属于时间的气味,沉闷,厚重,足以让大多数访客感到压抑,却让陈序觉得异常安心。

在这里,时间以最物理的方式凝固成册,秩序井然。他的工作,就是修复这些时间的碎片,让凝固的过往重新变得清晰可辨。

下午三点,日光灯管发出低沉的嗡鸣。陈序正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一批新移交来的旧档案,它们来自一位早已被遗忘的民国心理学教授,沈知白。大部分是些泛黄的手稿和往来信件,内容枯燥,无非是学术讨论和日常琐碎。

直到他拿起一个没有标注的牛皮纸文件夹。

与其他文件夹不同,这个文件夹的扣带锈蚀得特别厉害,仿佛被某种潮湿的东西长期浸染过。打开时,一股比寻常旧纸更刺鼻的霉味扑面而来,里面散落着几页纸,纸张脆化严重,边缘卷曲,像是被反复摩挲又仓皇丢弃。

陈序戴上白手套,屏住呼吸,用镊子轻轻夹起一页。上面的字迹是一种极其工整却又透着某种焦躁的钢笔字,内容是几段支离破碎、毫无逻辑的叙述,更像是一个人的梦魇记录:

· “……三月廿七,夜雨。她又来了,就站在窗外的雨幕里,背对着我,肩膀一下下地抽动,像是在哭,又像是在笑。我明明锁了窗……”

· “……它学得越来越像了,连父亲咳嗽时习惯性捶打腰眼的节奏都分毫不差。可父亲去世那年,它根本还不存在……”

· “……不能在镜子的余光里看它,绝对不能!它的脸……它的脸是空白的,但它会模仿,模仿你心里最怕想起,又最无法割舍的那张脸……”

陈序皱了皱眉。作为档案修复员,他见过各种奇怪的私人记录,但这种充满诡异气息的文字仍让他有些不舒服。尤其是最后一段关于“镜子”的描述,带着一种令人头皮发麻的具体感。

他继续翻看,发现其中一页的背面,用极细的笔尖写下了一行行更像是密码或代号的字符,与正面狂乱的叙述格格不入,透着一股冰冷的理性。

职业本能被触动了。沈知清是心理学家,这些密语或许是他某种学术研究的一部分。陈序暂时压下心中的异样感,拿出纸笔,凭借过去接触过类似密码的经验,开始尝试破译。

破译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这些字符似乎遵循着一种基于心理学术语变形的简单替换规则。当最后一句密语被转换成清晰的中文时,陈序下意识地轻声读了出来:

“核心意象:它无面,惟在镜之余光,模仿汝最怀念之人的动作。知悉即绑定,记忆即牢笼。”

读罢,库房里似乎骤然安静了一瞬,连日光灯的嗡鸣都消失了。一股没来由的寒意,像一条冰冷的细蛇,顺着陈序的脊椎悄然爬升。

他甩了甩头,自嘲地笑了笑。心理暗示罢了。一定是库房太冷,加上这些诡异文字的影响。他将这页纸单独归拢,决定稍后重点研究。

下班回到家,已是华灯初上。冰冷的公寓因为他的归来,有了一丝人气。陈序脱下外套,走进浴室,准备洗去一天的疲惫。温热的水流冲刷着脸庞,带来些许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