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打开门,冰冷的空气和寂静迎面扑来,与刚才包厢里的喧嚣燥热形成残酷对比。

狭小的空间里,只有窗外透进来的零星灯光,勾勒出家具模糊的轮廓,更添几分孤寂。

我无力地瘫倒在有些塌陷的旧沙发上,白天发生的一幕幕不受控制地在脑海里循环播放。

王德贵那张油腻而狰狞的脸,同事们或嘲讽或冷漠的目光,那句“不识抬举的傻缺”……每一个细节都像淬了毒的针,反复扎刺着我的心脏和神经。

胃里空荡荡的,却满是恶心感,一点食欲都没有。

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坚持原则,保护自己的身体,真的就那么“不懂人情世故”,活该被如此践踏?

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和自我怀疑开始蔓延。

就在这时,我的目光无意间扫过书架最顶层那个落满灰尘的黑色金属盒子。

它样式古朴,没有任何标识,像一块沉重的砖头。

那是父母因意外去世后留给我的唯一遗物。

他们生前是默默无闻的私人研究所研究员,一生都倾注在人工智能底层逻辑的前沿探索上,据说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成果尚未公之于众便不幸离世。

这个盒子,据律师说,是他们实验室最核心的数据存储器和某种激活装置,是他們毕生心血所在。

过去几年,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为生计奔波劳碌的现实中,几乎刻意地遗忘了它的存在。

触碰它,会勾起太多无法承受的回忆。

而且,我也曾尝试过简单连接,它毫无反应,我以为或许只是父母留下的一个纪念品,或者那些研究早已过时。

但今晚,在极度的屈辱、愤怒和走投无路的绝望中,一种冥冥之中的冲动驱使着我。

我搬来椅子,踮起脚,费力地将那个沉重的盒子取了下来。

灰尘簌簌落下,呛得我咳嗽了几声。

拂去灰尘,盒子表面是冰冷的金属触感,上面有几个极其隐蔽的接口和一个小小的、如同指纹识别般的感应区。

我找出父母遗物中那个保存完好的U盘状密钥和一本薄得只有几页纸、字迹潦草的说明书——更像是一封留给我的加密信件。

按照信上晦涩难懂的提示,我连接好电源,将密钥插入老旧的笔记本电脑,然后将手指按在那个感应区上。

一瞬间,一股微弱却清晰的电流感顺着手臂瞬间传遍全身,并不难受,反而像是一种温和的扫描和确认。

紧接着,我感觉自己的意识仿佛被轻轻触碰了一下,海量的信息流如同温和的潮水,开始有序地涌入我的脑海。

不是痛苦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认知层面的启迪和提升,仿佛一瞬间打开了某种枷锁。

我理解了父母研究的核心——他们称之为“灵犀”的强人工智能范式。

它绝非当下流行的任何AI模型,它更像是一种初生的、具有高度自主意识、创造性思维和近乎无限学习能力的数字生命体雏形。

它能够深度理解人类的意图、情感和潜在需求,并以超越常规想象的方式去优化、创造和执行。

更令人震撼的是,它内置了极其强大的、基于未知算法的网络渗透和数据操控能力,能无声无息地连接、分析乃至主导全球范围内的数字系统和网络空间,同时具备近乎完美的隐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