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骆依依照常忙完了自己份内的家务。却没有去织布,而是来到了爷爷的屋里。这是骆依依从五岁起就形成的习惯,只要爷爷休假在家,她都要来跟着爷爷读书写字。爷爷的屋子其实是书房,虽然摆放了一张床,但很少在这个屋里睡,因为奶奶就住在隔壁,那才是爷奶的卧房。
现在,爷爷这个屋子的功用也不只是书房的功用了,因为它还是个课室。屋子与其他屋子差不多大,但摆设却不一样:最里面竖着摆放了一张小木床,比其他屋子的床都要小些,有点像现代的沙发床;靠窗的地方横着摆放了两张长桌子和两张与桌子一样长的凳子。这是他们姐弟写字用的书桌,每张桌凳可以容纳两个人读书写字,就跟以前骆依依在现代学校里的课桌差不多。
书桌的右边摆放着一个大书架,这是二伯专门做给爷爷放书用的。书架有三层,上面那层放着爷爷考举人用的书,有《四书》、《五经》、《文心雕龙》、《字贯》、《古文观止》等,也有一些杂书,《周易》、《奇门遁甲术》、话本、手抄的诗词等。第二层放的是他们这些子孙们用的书本,就是我们说的教科书。
最下面一层放的是笔墨纸砚,以及他们这些孙子孙女写的字、画得画。因为纸张珍贵,爷爷总是把孩子们写得好的字、画得好的画都收集起来,也放在最下面那层。骆依依临的几张字贴就放在那里,然后姐姐骆依丽又拿来用清水继续临摹。
进到屋内,骆依依才发现弟弟们来得比她还早。这时,爷爷已经在考明山、明清、明辉这三兄弟的学问了。骆依依在旁边静静地听着,三个弟弟的进度是一样的,都已经学完了“发蒙”,这阶段所要求会读会写,即是要通句读。
这个阶段都有哪些教科书呢?爷爷的书架的第二层摆着一套正本:《蒙求》、《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千家诗》、《幼学琼林》。而发给孙子们学习的教科书都是爷爷或大伯父、大堂哥、二堂哥等跟着爷爷读过书的人抄撰的。
骆依依在孙女辈中字写得最好,但爷爷说还差一点,要再练练才能抄书。说等能抄书了,就让她给几个更小的弟弟妹妹抄几本教科书。
骆依依跟三个弟弟的学习进度也差不多,但因为不用考科举,对前面那些书爷爷也没有要求她倒背如流,只要字能认、会写、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行了。所以爷爷允许她多读了一些别的书,如《四书》、《五经》,还有一些民间话本、了解农事生产的书,爷爷在学馆没有空暇教她的时候,骆依依都可以拿来读。而三个弟弟就不行了,平时要去上村学,功课又多,倒是没有骆依依看的书多。
“依依来了?”
骆浩然抬头见骆依依,笑着道。
“嗯,爷爷,我来了!”
骆浩然发现这个孙女是真正地喜欢读书,其他几个孙女也会来,比如,骆依丽与骆依晗也会来听课、练字。可是,她们都只是觉得要学点东西,并不是真正对读书有兴趣。她们读书时间没有骆依依长、没有骆依依这么认真努力,因此,跟骆依依早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骆浩然经常感叹说:“如果骆依依是男孩就好了,现在肯定已考过了童生试,说不定很快就可以去考秀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