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当然可以,这毕竟也是我的主要工作内容。”陆煊看了朱老爷子一眼,随即他忽然想到了什么,不由得笑道:

“朱老爷子,你认为自己是朱元璋,那么朱元璋肯定很了解明朝时期的各种事情啊。”

“你又为何要来问我呢?”

“你看,这不是显得有些悖论了么?”

陆煊露出奇怪的眼神,打量着朱老爷子,朱元璋却忍不住冷哼一声,“咱都说了,咱是穿越过来的,咱当然清楚明朝的各种事情,但是不清楚接下来的事情。”

“所以才要问你。”

闻言,陆煊无奈的道:“好吧好吧,你是穿越者,行了吧。”

“那你现在所处的时间,是哪一年呢?这样我才可以根据历史上的时间顺序,给你科普历史,好好的讲一讲大明啊。”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不暇思索的道,他身为皇帝,对于自己的年号和明朝创立时间,自然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洪武十三年!

陆煊心头一顿。

这一年,可发生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啊。

那就是胡惟庸案件的诞生!

可以说,胡惟庸案件在整个历史中,都是赫赫有名的,哪怕现代一些不熟悉历史的人,或多或少也听说过这起案件。

此案朱元璋杀死的官员之多、牵连之广、追查案件时间之良久,可以称得上历史之最,根据各种史书记载,仅胡惟庸案,就导致三万多人被杀死!

“洪武十三年,历史上记载,发生了胡惟庸案。”陆煊看了一眼,朱元璋却脸色微顿。

胡惟庸案?他确实是准备处理掉这个胡惟庸的。

但朱元璋并未说出来,他扫了扫陆煊,史书上记载的不一定正确,或许陆煊购买的史书内容也未必全面,他想听陆煊讲一讲这起胡惟庸案件。

此案还没发生,他虽然早已经对胡惟庸动了杀心,但也一直在犹豫,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给咱好好讲一讲,胡惟庸这起案件。”朱元璋道。

“好吧。”陆煊看了看天,发现太阳已经要渐渐落下了,大约能简单讲个清楚,于是就慢悠悠的道。

“简单的说,胡惟庸经过各种事件,彻底触怒了朱元璋,甚至胡惟庸这位宰相眼中根本没有朱元璋。”

“在处理政务时,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胡惟庸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使得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例如官员的升降任免、案件的裁决等,他常常自作主张,架空了朱元璋的部分权力,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胡惟庸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他排斥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将与自己意见不合或对自己地位有威胁的官员打压下去,甚至对一些开国功臣也不放过,如刘伯温就因与淮西朋党集团有矛盾且曾反对胡惟庸入相而遭到嫉恨,最终在生病时吃了胡惟庸派去医生的药后不久去世。”

“更让朱元璋无法容忍的是,胡惟庸利用自己的职权,大肆收受贿赂,为自己谋取私利。官员们为了晋升或得到其他好处,纷纷向他行贿,导致官场风气败坏,这与朱元璋整顿吏治、打击腐败的政策背道而驰。”

“最后一则行为,给胡惟庸敲响了最后的丧钟,洪武十二年十月,占城国派使者来南京进贡,但胡惟庸没有将此事奏报给朱元璋知道,这一严重的外交事件引发了朱元璋的怒火。”

“并且很快,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以此为祥瑞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但朱元璋在前往胡家的途中,被太监云奇以异常举动阻止,后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且墙道藏有士兵,这让朱元璋怀疑胡惟庸有谋逆之心。”

“这诸多行为,让朱元璋即使不想杀死胡惟庸,最终还是动了杀心。”

陆煊根据着各种网络资料和自己的理解,给朱老爷子分析着。

朱元璋听着陆煊的侃侃而言,倒是暗自点了点头。

陆煊说的一点也没有毛病。

就是因为胡惟庸这些年来,做的越来越过分了。

贪赃枉法、目无天子。

甚至疑似有谋反的迹象。

这让他如何容忍,他继续忍下去,到底他是天子,还是胡惟庸是天子?

这天底下能人有的是,未必没有比胡惟庸更适合担任宰相的人选,凭什么他要如此容忍胡惟庸的各种所作所为?

心中这般思索着的同时,朱元璋又听陆煊言道:

“其实,朱元璋之所以杀死胡惟庸,根据后世人的推测,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宰相之权!”

“朱元璋想废掉这延续了千年之久的宰相权力,想将宰相之权收回!”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手不由自主的一抖,这是他隐藏在心中最深处的想法,怎么后世人连这个都能看出来?

“这也是记载入史书中的么?”朱元璋不禁问道。

陆煊摇了摇头。

“当然不是,史书中怎么可能记载这些东西,这是后世的史学家,加上一些历史爱好者研究推测出来的。”

推测出来的?

那也太恐怖了。

距离数百年前的古人心中想法,都能推测出来?

朱元璋感觉到了后世的可怕。

朱元璋的政治理念和统治需要

陆煊并没有察觉到朱元璋的情绪波动,他继续道:“其实我感觉这个推测挺靠谱的。”

“朱元璋起于草莽,权力欲望极强,他希望将所有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而宰相制度使得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产生了制约和威胁。废除宰相制度,是朱元璋加强皇权、实现高度集权统治的关键一步,杀掉胡惟庸则成为了废除宰相制度的重要契机。”

“胡惟庸利用职权收受贿赂,贪污腐败,导致官场风气败坏。朱元璋为了整顿吏治,打击腐败,树立朝廷的清正之风,决定对胡惟庸开刀,而胡惟庸作为淮西集团的重要人物,其势力逐渐膨胀,朱元璋担心他会成为朝廷中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可能威胁到朱家王朝的统治。通过诛杀胡惟庸,可以削弱淮西集团的势力,消除潜在的政治隐患。”

“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利用胡惟庸的人头,来彻底让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消失,收回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