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桂眼神一厉:“偷吃?我在家里吃个鸡蛋,能叫偷吃?”
“小鸡是不是我买回来的?养这么大都是满满喂鸡,这能叫偷吃?”
她抬手就给二芬肩膀打了一下:“还不快去洗碗!”
二芬躲了一下,嘟囔道:“我才不洗碗呢!这都是下人丫鬟做的活。”
“将来我可是要做富贵人家的正头娘子的,有的是下人伺候!”
“到时候正好让宋满满伺候我,嘻嘻。”
陆明桂听得就是一肚子火,再看二芬小小年纪就一副鼻孔朝天的样子,就更加生气。
“不害臊,谁教你说的这个话?”
“我们庄户人家踏踏实实的,哪里学的这副样子?”
二芬理直气壮说道:“我娘说的,她说女孩子就要娇养。”
“城里头的人家喜欢娇滴滴的女孩子,地主家也喜欢。”
“可不像你们这些泥腿子!”
她说着就翘起兰花指,看起来不伦不类,矫揉造作。
陆明桂气得伸手点她的额头:“给我闭嘴!”
“连自家的活都不肯沾!一天到晚做着黄粱梦!”
“今天这碗你洗也得洗,不洗也得洗!”
二芬额头被戳的通红,顿时张嘴嚎了起来。
宋大智推门进来,就看见自家闺女捂着脸干嚎,而老娘站在一旁,满脸怒容。
“哎哟,娘醒了?”
“这是咋了?才醒来就发这么大的火?”
几乎是话音刚落,陆明桂就抬头狠狠看着他,这眼神,让宋大智心中一颤。
娘这是怎么了?
干什么这么看着自己?
太吓人了!
难道是发现自己拿了她的铜板去买肉?
陆明桂却已经慢慢压抑住心中恨意,只冷冷打量了一番,然后骂道:“你养的好闺女,叫她洗个碗都叫不动了!”
“怎么着,还要老太婆我自己洗?”
这话让宋大智松了一口气,原来是为了这事啊。
他瞪着眼睛叫道:“二芬,你奶叫你洗碗还敢不听?”
“还不快点去!”
自家爹发话了,二芬嘟囔着,却还是蹲下去和满满一起洗碗。
陆明桂却没打算放过宋大智。
“翠花说你去买肉了?什么事情这么高兴要去买肉啊?”
“是看我晕死过去,心里高兴?”
宋大智吓了一跳,他哪里敢承认?
“娘,这说的什么话啊?我就是看娘晕过去了,身体虚,所以想着去买点肉回来给娘补一补身子。”
陆明桂知道他不会承认,所以也没有揪着这个问题不放。
又冷声问道:“是吗?那肉呢?”
她早就看见了,宋大智空着两只手回来,根本就没有买肉。
而她的荷包里少了三十文钱。
整整三十文,能割一斤猪肉了。
这年头,虽然勉强还能吃饱饭,但肉却是吃不到的!
肉是好东西,只有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招待贵客才能吃到。
村里人割肉一回都是半斤,八两的,沾点荤腥就行。
宋大智倒好,趁她晕倒,竟然拿了三十文去买肉。
那可是整整三十文呐!能买七八斤糙米了!
关键是肉买到哪里去了?
她又追问了一句:“肉呢?买到狗肚子里去了?”
宋大智被问的哑口无言,他媳妇馋了,趁着老太婆晕倒,怂恿他拿铜钱去买肉。
其实他们身上也有些银钱,不过这些可不舍得使啊!
当然是先使老太婆的钱啊!
于是他就大着胆子偷拿了三十文钱。
谁料他刚去肉铺割了一斤肉,就遇到了翠花他爹。
老丈人一向不待见他,谁料看见他割肉,倒是热情的很,
三下五除二,就把他连人带肉忽悠回去了,然后让他丈母娘烧了红烧肉。
他陪着老丈人和小舅子吃了个满嘴流油,还喝了二两米酒。
回来的路上心中就有些忐忑,怕不好和翠花交代。
后来他一想,这肉吃进了老丈人的肚子里,他怕什么?
但他只考虑到了胡翠花,却没有想到他娘这么快就醒了。
当下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陆明桂见他这样,大概猜到了,这肉今儿个她是吃不到嘴里了。
经过了荒年,她对食物就有些执着,总感觉吃到肚子里的才是自己的。
而对于害了自己的大儿子,她更是没有了前世的耐心。
她想都没想就冲到大门外叫道:“大家伙儿都来看看啊!瞧瞧我这苦命的老婆子养出的东西!”
“我造了天大的孽啊,养了个好儿子啊!”
“家里老娘晕过去了 ,他不去找大夫,偷了我的体己去买肉啊!”
“家里连饭都快吃不上了,他倒是好大的手笔,偷钱去买肉!”
“我这要是醒不过来,那他们就是要吃席啊!”
“老宋头啊,你怎么死的这么早啊!你把我一起带走吧!”
“我怎么养出这样的儿子,还不如死了算了!”
她越说越激动,干脆坐在门槛上,拍着大腿哭嚎:“大家伙儿给评评理啊,哪有儿子这么糟践亲娘的?”
“大河死了啊,他做大哥的,一滴眼泪都没有掉啊!”
“这是多狠的心啊!”
这些做派,陆明桂从前不是没见过村里那些老太太做过,但她却是第一次这样做。
但是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反而是心里畅快极了!
难怪那些老婆子不管不顾就是一阵撒泼,这心里舒坦啊!
倒是宋大智愣在原地,怎么也没想到他娘突然就发了疯。
更是诧异,他娘不是一向老实端庄吗?怎么会和那些泼妇一样呢?
说起来,陆明桂的性子之所以这样,还要从她爹说起。
陆明桂的爹是个穷秀才,家里穷的叮当响,却恪守礼数,将陆明桂教的温顺内秀。
后来,陆明桂嫁到了宋家,更是主内不主外,外头啥事都不管。
直到丈夫死了,她才被逼着不得不立了起来。
但等到儿子宋大智成了亲,陆明桂就再次像从前那样不管事,家里的事情就交到了宋大智两口子手里。
所以宋大智还是第一次看见他娘这副泼妇的做派。
就在宋大智呆愣的功夫,街坊四邻听见动静,端着饭碗的、纳着鞋底的都往门口凑。
家家户户大多是土坯房,围着篱笆院子,有点动静都能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