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居住的这座城市,蜷缩在西南的群山褶皱里,是个连地图都懒得标注清晰的小地方。

人口不多,交通不便,除了常年被湿漉漉的雾气包裹,墙壁能拧出水,晾的衣服总有一股若有若无的霉味之外,倒也安生。

我们这里夏天不算酷热,但闷得让人发慌;冬天湿冷刺骨,魔法攻击那种,又没有集中供暖,全靠一身正气和偶尔工作的空调。

电力供应倒是出奇的稳定,大概是因为附近山涧里藏着几个小水电站。水也更是不缺,年降水量充沛得让人烦恼,楼顶的储水箱总是满当当的。天然气管道也通到了家家户户。

唯独一样,快递永远不包邮,这让酷爱网购的我心痛不已。作为一个靠写网络小说糊口的资深宅女,快递箱就是我的生命线。

前两天,我才刚去驿站抱回一大摞东西——给女儿买的图画书、益智玩具、维生素软糖,还有我自个儿囤的咖啡豆和速食火锅。

“五一”小长假眼看要到,我爸妈带着我五岁的女儿悠悠,开着他们那辆老旧的SUV进山了。美其名曰“呼吸新鲜空气”,实则就是去摘野菜、挖竹笋。

他们那辈人,对土地和食物有种刻在骨子里的执念。我家不光冰箱塞得满满当当,阳台上还堆着米、面、油,以及各种晒干的菌菇、野菜,活像个小仓库。

过年时腌的腊肉、香肠,到现在还没消灭完。上周我婆婆来看孙女,又拎来一大袋他们自己做的烟熏豆干和一大包红薯粉条,说是吃不完,硬塞给我们。

我公婆在城西的老街开着一家小卖部,门脸不大,但胜在货品杂。从针头线脑到烟酒糖茶,从锅碗瓢盆到小学生作业本,应有尽有。

我老公常调侃,说他爸妈开的不是小卖部,是“微型生活博物馆”。

最让我公婆得意的是那小卖部附带的一个储物间。严格来说,不算地下室,而是在店铺后半部,依着山势挖下去的一块地方,本地人叫“坎下房”。

层高比正常的矮些,但面积不小,足有六七十平。

当初为了进货方便,我公公愣是请人把后墙开了个口,装了个简易的液压升降平台,货车可以直接卸货到平台,然后连货带平台降到储物间门口。

储物间里阴凉潮湿,夏天进去得披件外套。里面被老两口收拾得井井有条,货架林立,吃的喝的用的分门别类,简直是另一个小世界。

婆婆曾念叨过想在里面支张麻将桌,被我们以空气不流通为由坚决制止了。

我和老公对他们这种把储物间当“堡垒”的行为进行过多次严肃的消防安全教育,奈何收效甚微,后来也就懒得再多说。

我老公在开发区的一家电子厂上班,离家远,通常住厂里宿舍,一周回来一两次。厂区管理严格,有统一的食堂和宿舍,这也算是一种保障。

下午,我爸妈带着悠悠回来了,两人手里都提着鼓鼓囊囊的编织袋,里面是还带着泥土的蕨菜和竹笋。

“先放你这儿,明天收拾出来,焯水晒干。”我妈一边换鞋一边说。悠悠兴奋地跟我比划她看到的“大笋子”,并且郑重宣布,她要在我们家的花盆里种菜。

得,这兴趣转移的毛病,跟我老公一模一样——他当初信誓旦旦要养的多肉,最后浇水、换土、抓虫子的全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