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A大,开学典礼的喧嚣尚未完全沉淀。林栀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阳光在摊开的《实变函数论》上投下清晰的光斑。然而,她的心思却不在那些复杂的符号上。笔记本的空白页顶端,赫然写着:研究课题:情感的非理性表征分析。初步观测对象:江辰。
几天前的典礼上,她作为新生代表宣扬“理性至上”,而他——大二学神江辰,却在她之后登台,轻描淡写地提出“情感是逻辑无法计算的终极变量”。
“终极变量……”林栀无意识地低语。这四个字像一颗石子,投入她十八年来由公式和逻辑构筑的平静心湖,漾开了细微的涟漪。她无法接受这种近乎妥协的论调,决定将“情感”作为课题,而那个提出挑战的、如同精密仪器般冷静的江辰,自然成了最合适的研究样本。
“所以,你就因为他一句话,就要去研究‘爱情’?”室友苏晓,新闻系的八卦小雷达,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压低的声音里满是兴奋,“对象还是江辰学长?A大最高难度的副本啊!”
林栀推了推眼镜,冷静地反驳:“不是研究‘爱情’,是研究‘情感的非理性表征’。江辰作为高理性个体,若观测到显著情感波动,则结论更具说服力。”
苏晓翻了个白眼,随即又兴致勃勃地出谋划策:“远观有什么用!要接近,要制造交集!图书馆偶遇?食堂洒汤?球场送水?”
林栀一一否决,这些方案在她看来漏洞百出,成功率低于30%。她信奉的是可控与逻辑自洽。
然而,命运似乎开了一个玩笑。一封教务邮件通知,她的《高等数学》课程采用随机小组学习模式。当她点开分组名单时,呼吸几不可察地一滞。
小组编号:G-07。成员:林栀……江辰。
系统随机分组。一个低概率事件。林栀冷静地评估着:这提供了完美的近距离观测平台,但也引入了组员等干扰变量。她迅速调整研究方案,新增了“小组合作情境下的观测要点”。
第一次小组会议在图书馆A区。林栀提前到达,选定了最佳观测位置。江辰准时出现,简单的衣着,周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冷感。他径直坐在她斜对面,目光没有任何交流,仿佛她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符号。
讨论关于“数学模型在传染病动力学中的应用”。林栀主动引导,逻辑清晰。当她将话题引向江辰擅长的算法实现时,他抬眸看了她一眼,眼神锐利。
“可以。”他言简意赅,随即指出了她框架中一个细微的逻辑漏洞,并提出更优化的算法。
林栀心中微震。这是一种棋逢对手的智力碰撞。接下来的讨论,两人成为核心,高效得近乎冷酷。他言简意赅,她逻辑严密。林栀一边应对,一边分神观测:他目光专注,情绪稳定,表情缺乏变化,只有在难点攻克时,唇角会几不可察地放松0.1秒。
会议结束,江辰率先离开,干脆利落。林栀在观测记录上写下:情绪波动观测值:接近零。
然而,当她准备离开时,发现他遗落了一件深蓝色开衫在椅背上。这个小小的疏忽,与他极致的严谨形成了反差。林栀理性分析后,决定亲自归还,这能创造一次计划外的接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