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几天后,她在图书馆找到他,归还开衫。江辰的反应平淡至极,仅有一瞬的意外,随后便是疏离的“谢谢”和重新投入工作的姿态。这次介入式接触,未能引发任何可观的情绪波动。

林栀在记录中补充:情感抑制机制牢固。需更强刺激或更佳契机。

契机很快到来。下一次小组会议,争论一个模型参数。林栀坚持基于现有数据,江辰则认为需要考虑极端情况下的非线性影响。争论激烈,但纯粹基于学术。

“你的模型忽略了人性在恐慌下的非理性选择。”江辰看着她,目光如炬。

“你的假设缺乏足够数据支撑,引入了过多不确定性。”林栀毫不退让。

最终,双方各退一步,设计了一个包含两种可能性的混合模型。会议结束时,江辰收拾东西的动作顿了顿,极快地看了林栀一眼,说了一句:“你的思维,很严谨。”

这是超出纯学术交流范畴的评价。林栀的心跳漏了一拍,面上依旧平静:“谢谢,你也是。”

她在笔记本上,默默将“情绪波动观测值”后面的“接近零”划掉,改为“存在微量、与学术认可相关的正向波动”。研究似乎进入了平台期。直到一周后,林栀因为赶一份报告,熬夜受凉,第二天清晨发起高烧。她勉强去了教室,却头晕目眩,脸色苍白。

课间,她趴在桌上休息,感觉有人走近。抬起头,竟是江辰。他眉头微蹙,手里拿着一盒感冒药和一瓶矿泉水。

“脸色很差。”他把东西放在她桌上,语气依旧没什么温度,“吃了药,回去休息。”

林栀愣住了。这是计划外的事件,远超“微量正向波动”的范畴。“你…怎么知道?”

“苏晓在走廊遇到我,提到的。”他言简意赅地解释,是热情的苏晓做了“助攻”。

但林栀注意到,他递过来的药,是她常吃的那个牌子。他怎么会知道?是巧合,还是……观察?

她服了药,低声道谢。江辰没再多说,转身离开。但那一刻,他看似冷漠却精准的关怀,像一道暖流,猝不及防地冲垮了她理性堤坝的一角。数据出现严重偏差。

晚上,林栀的烧退了些,躺在宿舍床上,收到了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退烧了?」

她心脏猛地一跳,回复:「嗯。谢谢你的药。你是?」

「江辰。」

简单的两个字,让她握着手机的手紧了紧。他怎么会有自己的号码?她从未给过。但想到苏晓,似乎又不意外。只是,他主动发短信询问,这行为本身,已经超出了“礼貌”或“同学关怀”的范畴。

「你怎么知道我的号码?」她问。

「小组名单上有。」他回复得很快。

林栀查了一下,确实,为了方便联系,小组名单附带了联系方式。她竟然忽略了这一点。

短暂的沉默后,他的短信又来了:「好好休息。模型最后部分我做完了,发你邮箱。」

「谢谢。」林栀回复,犹豫了一下,又加了一句,「药很管用。」

这次,他没有再回复。

但林栀知道,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她看着手机屏幕,那个陌生的号码,心里涌动着她无法用公式解析的情绪。是感激?是困惑?还是……一丝隐秘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