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还是走了,二婶看着手里的秤杆,愁得皱起了眉头。我看着不远处围着一群人的摊位,心里突然有了个主意——那摊位上摆着的是手工做的虎头鞋,一双要两块钱,却被围得水泄不通。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外婆教过我做虎头鞋,后来在城市里,偶尔也会做几双送给朋友家的孩子,手艺一直没丢。
“二婶,”我凑到二婶耳边说,“咱们下次赶集,要不别卖白菜了,我做几双虎头鞋来卖,你看怎么样?”
二婶愣了愣:“虎头鞋?能卖出去吗?再说,做鞋得用布,还得用线,咱们哪有那么多钱买材料啊?”
“材料不用买,”我笑着说,“家里不是有旧衣服吗?咱们把旧衣服拆了,洗干净,就能当布料。线的话,咱们可以把旧线团拆了,重新理一理,也能用。至于能不能卖出去,你看刚才那摊位,那么多人围着,肯定好卖。现在家家户户都疼孩子,谁不想给孩子买双好看的虎头鞋啊?”
二婶半信半疑,但还是点了点头:“行,那咱们就试试。反正卖白菜也赚不了几个钱,试试总没错。”
回到家,我就开始找材料。二婶家有好几件穿破了的旧棉袄,我把棉袄拆了,里面的棉花还很松软,正好可以用来做虎头鞋的鞋底。外面的布料有蓝色、灰色,还有一件红色的旧褂子,颜色鲜亮,适合做虎头鞋的鞋面。我又找了几根缝衣服剩下的线,虽然颜色不太一样,但凑凑活活也能用。
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虎头鞋。白天孩子醒着的时候,我就抱着她,一边哄她一边画鞋样;晚上孩子睡了,我就坐在煤油灯底下,一针一线地缝。虎头鞋的鞋底要纳得厚实,这样孩子穿着才舒服,我就用顶针顶着针,一针一针地纳,手指被针扎破了好几次,流出血来,我就用嘴舔一舔,接着缝。二婶看我这么辛苦,也帮着我剪布料、理线头,还总劝我:“双双,别太累了,慢慢来。”
五天后,我终于做好了五双虎头鞋。每一双都做得精致极了:鞋头是圆滚滚的虎头,用黑色的线绣了眼睛,红色的线绣了鼻子和嘴巴,耳朵上还缝了两小块白色的布料,看起来栩栩如生。二婶拿着虎头鞋,翻来覆去地看,笑得合不拢嘴:“双双,你这手艺也太好了!跟商店里卖的一模一样,不,比商店里卖的还好看!”
又到了赶集日,我和二婶抱着虎头鞋去了镇上。这次我们没去农贸市场,而是把摊位摆在了镇小学门口——这里来往的大多是接送孩子的家长,正是我们的目标客户。我们刚把虎头鞋摆出来,就有一个大妈凑了过来,拿起一双虎头鞋问:“这鞋多少钱一双啊?真好看。”
“两块五一双,大妈,”我笑着说,“这鞋都是我手工做的,鞋底纳得厚实,鞋面用的是纯棉布,孩子穿着舒服,还不容易磨脚。”
大妈摸了摸鞋底,又看了看鞋头的虎头,点了点头:“确实不错,比我上次在国营商店看的好多了。我孙子下个月过生日,正好给他买一双。”说着,就掏出两块五毛钱,买走了一双。
有了第一个客户,接下来的生意就好做了。没一会儿,就围过来好多人,大家都被虎头鞋的样子吸引了,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价、挑选。不到一个小时,五双虎头鞋就全卖光了,一共卖了十二块五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