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偶然的开端:玉璋惊现月亮湾
1929年的春天,成都平原还笼罩在料峭寒意中。广汉县中兴乡月亮湾的农民燕道诚扛着锄头走向自家水田,连日干旱让灌溉成了头等大事。当他在田埂边开挖引水沟时,锄头突然撞到硬物,发出沉闷的声响。起初以为是寻常石块,扒开泥土后,一坑温润的绿色玉石却赫然映入眼帘。
燕道诚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清理周边泥土。坑内整齐码放着石壁、玉璋、玉琮、玉璧等数十件玉石器,阳光透过稀疏的树梢洒在器物表面,折射出内敛而神秘的光泽。作为世代耕作的农民,他虽不识这些器物的来历,却本能地察觉其价值。趁着暮色,燕道诚将这批文物悄悄运回家里,用稻草掩盖在粮仓角落。
两年后的1931年,这批玉石器的消息偶然传到英国牧师董宜笃耳中。当时在广汉传教的董宜笃对中国古物颇有研究,听闻消息后立刻找到燕氏家族。在反复劝说并承诺"代为保管研究"后,他终于见到了这批沉睡两年的宝物。摩挲着玉璋上细腻的纹路,董宜笃意识到这绝非普通古物,随即联系了华西大学的考古学家葛维汉。
葛维汉的到来让这批文物的价值逐渐清晰。这位美国籍学者出身考古专业,深知此类玉石器在中原文化中的祭祀意义。他随即对燕道诚发现文物的地点进行了初步勘察,在不足20平方米的范围内又采集到数件玉器残片。1934年,在华西大学的支持下,葛维汉与中国学者林名均等组成考古队,在月亮湾展开了三星堆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发掘。
此次发掘持续10天,揭露面积仅280平方米,却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等600余件文物。考古队在发掘报告中详细记录了器物的出土位置和形制特征,特别提及一件"长身玉璋",其形制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璋存在相似之处。但受时局动荡影响,发掘工作很快被迫中止,这批文物被分装在11个木箱中,辗转存放在华西大学博物馆。
当时的考古界并未意识到,这个被当地人称为"三星伴月"的土堆群,隐藏着比殷墟更早的文明密码。月亮湾出土的玉石器,如同投入历史长河的第一颗石子,其涟漪在半个世纪后才真正扩散开来。而燕道诚或许从未想过,他当年偶然的发现,会让一个沉睡三千年的古蜀王国逐渐苏醒。
第二章 考古接力:从真武宫到三星堆
1950年代,新中国的考古事业逐渐起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队员沿着当年葛维汉的足迹,重新走进了广汉的田间地头。此时的三星堆地区,仍散落着大小不一的土堆,当地村民称之为"真武宫"、"横梁子"、"中心场"等,谁也不知道这些土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
1963年,四川省博物馆与四川大学联合组建考古队,由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带队,在月亮湾进行第二次正式发掘。这次发掘持续两个多月,揭露面积扩大到500平方米,首次发现了三星堆遗址的早期地层堆积。冯汉骥在发掘现场注意到,出土的陶器纹饰与川西平原其他遗址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一种"锯齿形口沿罐",器形独特且制作规整。
更重要的发现是一处房屋基址。考古队员在地表下30厘米处发现了沟槽遗迹,槽内残留着木炭和朽木痕迹,墙面涂抹的草拌泥经火烧烤后呈红褐色。在房屋基址的角落,还发现了一个小型奠基坑,内埋一具儿童骨架,骨架旁散落着3件石斧。冯汉骥据此推断,此处可能是"具有祭祀功能的居住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