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发掘提出了"三星堆文化"的初步概念,但受限于发掘范围,仍将其归入"川西平原龙山文化"范畴。直到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启三星堆发掘工作,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此次发掘采用"探方法",在真武宫、三星村等多个地点布设探方,首次揭示出遗址的分布范围远超此前认知。
1980至1986年间,考古队先后进行了十余次试掘和发掘,累计揭露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1984年,在三星堆Ⅰ区发现的夯土遗迹引起了考古队的高度关注。这段残长20米、宽3米的夯土墙,每层夯土厚度约10厘米,夯窝清晰可辨。经碳十四测年,其年代距今约3600年,与中原夏朝早期相当。
随着发掘范围的扩大,原本分散的遗址名称引发了混乱。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专题会议,根据遗址中心位于三星村一带的特征,正式将整个遗址群统一命名为"三星堆遗址"。这一命名不仅解决了名称混乱的问题,更标志着考古界开始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进行研究。
1986年成为三星堆考古的转折点。当年7月,砖厂工人在三星堆Ⅱ区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件青铜面具的残片。考古队紧急进驻现场,随后的发掘中,两个震惊世界的祭祀坑相继出土。一号祭祀坑长4.5米、宽3.3米、深1.46米,出土青铜、黄金、玉石等文物420余件;二号祭祀坑规模更大,出土文物1300余件。当那尊高达2.62米的青铜立人像被缓缓取出时,所有在场人员都被古蜀先民的创造力所震撼。
第三章 城郭初显:古蜀王国的都城格局
1988年的深秋,鸭子河畔的风带着凉意掠过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在一号祭祀坑东侧展开勘探,探铲下传来的特殊阻力让队员们精神一振。随着探方的不断扩大,一段残存的夯土墙逐渐显露出来,这便是三星堆东城墙的首次发现。
东城墙的发掘持续了整整一年。考古队员清理出的城墙残长1000余米,宽约20米,残存高度最高处达3米。墙体采用"分段夯筑"工艺,每段长度约10米,夯层中夹杂着陶片和木炭,为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城墙内侧,发现了大量陶制排水管道,管道呈弧形对接,显然经过精心规划。
1991年,西城墙的发掘工作启动。与东城墙相比,西城墙保存更为完整,残长约600米,墙体宽度达40米,夯筑工艺更为精细。考古队在城墙底部发现了卵石夯基的痕迹,这种做法与中原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城墙建造工艺存在相似性。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西城墙外侧发现了一条人工开挖的壕沟,与鸭子河自然水系相连,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1995年,南城墙的发现让三星堆古城的轮廓逐渐清晰。南城墙残长约400米,与东、西城墙形成闭合状态,北城墙则因鸭子河改道遭到破坏,但通过勘探仍能找到夯土遗迹。经实测,三星堆古城现存面积约3.5平方公里,若加上北城墙外侧的祭祀区,总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远超同时期川西平原的其他城址。
古城的功能分区也在考古发掘中逐渐显现。城址中心的真武村一带发现了大量高等级建筑基址,这些建筑均采用"木骨泥墙"结构,地面经反复夯打,光滑坚硬。在一处大型建筑基址内,出土了数十件玉璋、玉璧,推测此处可能是古蜀国王室的宫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