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秀兰看着他眼底的真诚,心里一下子踏实了。她知道,自己在镇上无依无靠,能有个老实人跟自己搭伙过日子,能有个安稳的家,就够了。她点了点头,轻声说:“俺信你。”

1957年冬天,两人在粮站的宿舍里办了婚礼。没有红地毯,没有婚纱,只有两个工友来凑了热闹,张婶给他们做了一碗红烧肉,就算是喜宴了。婚后,王建国把宿舍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在窗台上摆了一盆仙人掌——他说:“这花好养活,像俺们,再苦的日子都能熬过去。”

王建国心疼秀兰,主动包揽了洗衣做饭的活。粮站偶尔会发点细粮,他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秀兰;秀兰晚上缝补衣服,他就坐在旁边给她递针线,陪着她说话。秀兰觉得,这样的日子,虽然穷,却很暖。

婚后第二年,大女儿王梅出生了。秀兰抱着皱巴巴的孩子,看着孩子紧闭的眼睛、小小的鼻子,心里满是踏实——她在镇上有了家,有了孩子,再也不是孤单一人了。

孩子满月后,秀兰就没闲着。她在街边摆了个缝补摊子,一块木板,一个针线筐,就是她的“铺子”。她手巧,缝补的衣服又整齐又结实,收费还便宜,来光顾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候晚上收摊晚,王建国就会来接她,手里还提着一个热乎的烤红薯——那是给她留的夜宵。

1960年,小儿子王强出生了。日子刚有了盼头,灾祸却悄然而至。那年秋天,王建国在粮站卸粮时,一麻袋小麦从高处滑落,正好砸在他的腰上。他当场就倒在了地上,疼得说不出话。

秀兰赶到镇医院时,王建国已经昏迷了。医生说,伤得太重,内脏都受了损,能不能醒过来,就看他的造化了。秀兰守在病床前,日夜不歇,握着王建国的手,一遍遍地说:“建国,你醒醒,梅梅还等着跟你要糖吃,强强还不记得你啊,你不能走啊。”

可王建国还是没醒过来,没几天就没了气。秀兰抱着刚满周岁的王强,看着三岁的王梅哭着喊“爹”,整个人像被抽走了骨头,连站都站不稳。

粮站给了二十块抚恤金,工友们凑了点钱,加起来也不到三十块。秀兰拿着那点钱,看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这点钱,根本不够养孩子。

办完丧事,娘家来人劝她回村:“秀兰,跟俺们回村吧,村里好歹有地,能种点粮食,饿不死人。你一个寡妇带着两个孩子,在镇上怎么活啊?”

秀兰看着镇上的青石板路,想起当初来镇上的决心,想起王建国跟她说“要在镇上好好过日子”,她摇了摇头:“俺不回村,俺要在这儿把娃养大,俺要完成建国的心愿,让娃在镇上长大。”

可现实比她想的还难。缝补摊子赚的钱,连买米都不够。王梅懂事,知道家里穷,每天不出去玩就跟着周围的大娘去菜市场捡别人扔的烂菜叶,有时候还会偷偷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