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2078年的滨海市,互联网科技行业正处于野蛮生长的黄金期。政策红利催生了大批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相关的创业公司,资本疯狂涌入,市场竞争却呈现出畸形的“快钱逻辑”——不少老板更看重短期利益和政策补贴,而非技术研发与人才留存,张鹏的“启航科技”就是其中典型。
张鹏早年靠倒卖二手电子设备起家,没什么技术背景,却精准踩中了“智慧城市”的风口。他靠着能说会道的本事拉到第一笔投资,又用高薪从传统IT公司挖来一批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快速搭建起团队。但他骨子里始终信奉“关系大于能力”,公司内部管理混乱,采购靠亲戚拿回扣,项目靠忽悠甲方预付款,真正能撑起公司营收的,全靠技术部几个核心员工硬撑。
苏晴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启航科技的。2079年,她刚从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公司辞职回滨海市,想兼顾家庭与工作。面试时,张鹏画了一张“技术驱动”的大饼,承诺“只要做出成绩,就给股权和晋升”。苏晴信了——彼时她刚生完孩子,急需一份稳定且有发展的工作,而启航科技当时正在推进的“智慧社区平台开发项目”,正好与她之前的工作经验高度契合。
这个项目最初只是个模糊的概念。当时滨海市多个区正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张鹏嗅到了商机,想做一个整合门禁、物业、安防、便民服务的综合平台,既能卖给物业公司,又能申报政府补贴。但公司没人懂具体的技术落地,苏晴加入后,几乎是从零开始搭建框架:她带着两个实习生跑了20多个老旧小区做需求调研,熬夜写了300多页的需求文档,又顶着张鹏“尽快出成果”的压力,一次次调整技术方案,甚至自掏腰包请以前的同事帮忙做技术评审。
项目推进到第二年,遇到了最大的瓶颈——资金短缺。张鹏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另一个“关系项目”中,导致智慧社区平台的研发费用被大幅削减。苏晴没办法,只能带着团队压缩成本:自己编写核心模块代码,放弃付费的云服务,改用开源工具,甚至说服几个供应商延期收款。那段时间,她每天早上送完孩子就去公司,晚上加班到凌晨才回家,孩子生病住院,她都是在医院走廊用笔记本电脑改代码。
也是在这个阶段,林浩通过张鹏的关系进入公司。他刚从国外一所“水校”毕业,学的专业与计算机沾点边,却连基本的代码调试都不会。张鹏安排他进技术部,美其名曰“学习锻炼”,实则是想让他跟着苏晴“蹭功劳”。林浩仗着有张鹏撑腰,每天上班迟到早退,还经常对苏晴的方案指手画脚,苏晴为了项目能顺利推进,一直忍着没发作。
2081年,智慧社区平台终于完成测试,落地到第一个试点小区。试运行效果远超预期:小区门禁使用率提升80%,物业投诉率下降60%,甚至被区住建局当成典型案例推广。张鹏立刻看到了“变现”的机会——他一边拿着项目成果去申请政府补贴,一边联系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公司谈合作,短短半年就签下了5个合作协议,给公司带来了近千万的营收。
但他没兑现对苏晴的承诺。苏晴多次提出晋升和加薪,张鹏都以“项目还没完全盈利”“再等等”为由推脱。反而开始处处提防苏晴——他发现苏晴手里掌握着所有核心客户的联系方式,而且这些客户只认苏晴,每次谈合作都指定要苏晴对接。张鹏担心苏晴哪天跳槽带走客户,又觉得林浩“听话好控制”,便动了“换将”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