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是暗中让林浩参与项目的后续对接,把苏晴做的方案改个名字当成林浩的成果汇报;再通过财务做手脚,扣掉苏晴团队的项目奖金,美其名曰“成本控制”;最后,在申请“智慧社区平台”的核心专利时,直接把发明人名字换成了林浩——他算准了苏晴性格隐忍,又要兼顾家庭,不敢轻易撕破脸。
苏晴不是没察觉张鹏的小动作,但她一直抱着“再等等”的心态。她想着等项目彻底稳定,拿到应得的奖励后再做打算。直到2022年初,张鹏拿到政府发放的200万项目补贴,转头就给林浩升职为“技术总监”,还公开宣布“智慧社区平台的核心功臣是林浩”,苏晴才彻底寒心。
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张鹏为了让林浩“立住脚跟”,竟然想把她手里的客户资源全部移交出去。苏晴拒绝后,张鹏立刻翻脸,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辞退通知书”,还威胁要告她“泄露公司机密”。他以为苏晴会乖乖听话,却忘了苏晴这三年来不仅积累了客户资源,更看清了他的所有底牌——她手里不仅有张鹏做假账、挪用项目资金的证据(之前帮财务整理资料时无意中发现),还有几个核心客户私下对张鹏“忽悠式合作”的不满记录。
而那些愿意跟着苏晴的客户和同事,也各有各的原因。做房地产的王总,曾被张鹏以“智慧社区平台能提升楼盘溢价”为由,多收了50万服务费,却发现平台很多功能无法落地,找张鹏维权时被敷衍;做物业公司的刘总,合作期间被张鹏拖欠了30万的平台维护费,每次催款都被张鹏用“再介绍新客户就减免费用”的借口拖延;测试工程师李姐,因为多次指出林浩方案中的漏洞,被张鹏扣了绩效奖金,还被边缘化;财务老吴,则是因为拒绝帮张鹏做“阴阳合同”逃税,被找借口辞退。
这些人看似是被苏晴“团结”起来,实则是被张鹏的自私和贪婪逼到了一起。他们对张鹏的不满早已积累,只是缺一个敢站出来的人。苏晴的反抗,恰好成了点燃这根引线的火星。
彼时的滨海市,科技行业的监管也正在加强。2082年,税务部门开始重点核查科技公司的“补贴申报”和“税务合规”,市场监管局也在打击“虚假宣传”“合同欺诈”等行为。张鹏的那些操作,放在前几年可能还能蒙混过关,但在严监管的背景下,早已注定了翻车的结局。苏晴的出现,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她不是“突然反击”,而是在合适的时机,用合规的方式,把张鹏多年来埋下的雷一个个引爆。
1 背刺:三年心血成他人嫁衣,一纸辞退书断所有路
苏晴把最后一页项目复盘报告打印出来时,办公室的落地窗正映着傍晚的霞光,将她桌角那盆绿萝染成了暖金色。她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指尖划过报告封面上“智慧社区平台开发项目”的标题,嘴角忍不住扬起——这个项目她盯了整整三年,从最初的需求调研到最后的落地测试,每一行代码、每一个功能模块,都浸着她的心血。
“苏晴,张总让你去他办公室一趟,说是有急事。”行政部的小姑娘敲了敲她的工位隔板,眼神里带着几分欲言又止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