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所以佛家才劝人,吃点亏不算啥,说不定还能攒大福气。有诗为证:“得便宜处欣欣乐,不遂心时闷闷忧。不讨便宜不折本,也无欢乐也无愁。” 这话没毛病,做人别太精,不然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

说到这儿,有人该问了:“势、福、便宜不能尽用,我懂了。可聪明这玩意儿,谁不想要啊,咋还不能用尽呢?” 您别急啊,听我慢慢说。天下的事儿,您一辈子也看不完;天下的书,您一辈子也读不完;天下的道理,您一辈子也参不透。做人宁可看着糊涂,心里明白,也别总耍小聪明,最后把自己绕进去。

今天我就给您说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主儿,这位可是古来第一聪明人,结果呢?聪明了一辈子,就栽在一次“糊涂”上,留下个段子,给那些恃才傲物的人当反面教材。您猜这位是谁?

“吟诗作赋般般会,打诨猜谜件件精。不是仲尼重出世,定知颜子再投生。” 没错,就是宋朝的苏轼苏东坡!这位爷可是文坛顶流,诗书画样样精通,跟李白似的潇洒,比曹植还能写,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行走的流量密码”!

当年他在王安石门下做事,王安石也特看重他的才华。可苏东坡有个毛病——太自负,总爱调侃别人。王安石写了本《字说》,讲究一个字一个意思。有回聊到“坡”字,王安石说“坡”是“土之皮”,苏东坡立马接话:“照您这么说,‘滑’字就是‘水之骨’呗?” 这话听着像抬杠,其实就是显摆自己脑子转得快。

还有一回,王安石说“鲵”字是“鱼子”,“驷”是四马,“蚕”是天虫,说古人造字都有讲究。苏东坡又来劲了,拱手问道:“那‘鸠’字是九鸟,您知道为啥不?” 王安石还真以为他有啥高见,赶紧请教。结果苏东坡笑道:“《毛诗》里说‘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鸟爹鸟妈,不正好九个嘛!” 王安石一听,脸都黑了,心说这小子太轻薄,转头就把他贬到湖州当刺史去了。您瞧瞧,这真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嘴欠早晚要吃亏!

苏东坡的“嘴欠”日常:聪明反被聪明坑

咱接着唠苏东坡的事儿啊!话说宋神宗那时候,有个大才子叫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老家是四川眉州眉山的。这哥们儿可太牛了,科举一路开挂,直接干到了翰林学士,放现在那就是中央级别的文化大佬!

论才华,那更是没的说——过目不忘,张嘴就能写诗,妥妥的“人形打印机”!身上有李白那股子潇洒劲儿,脑子转得比写《洛神赋》的曹植还快,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天赋型选手”,别人努力一辈子都赶不上的那种。

当时他在宰相王安石手下做事,王安石也特看重他,觉得这小伙子是块好料。可问题就出在这儿——苏东坡太拿自己的聪明当回事儿了,总爱抖机灵调侃人,跟个“杠精”似的,逮着机会就想秀一波智商。

王安石那会儿正研究《字说》,讲究一个字一个讲究,每个字都有它的门道。有回俩人聊到苏东坡的“坡”字,王安石说:“你这‘坡’字,左边是土右边是皮,说白了就是‘土的皮’嘛!”